整體交付周期從18天縮短至5-7天,生產效率提升30%,中國第一條信息化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產線,到底有多牛?
智能工廠中,輕微的機械聲從不遠處傳來。一輛黃色的AGV小車正從倉庫自動取貨,將配件馱送至不同的上料站臺。新一批的AGV小車,則將裝配完畢的產品,自動運送到出料口。早已等待在出口的叉車,在智能激光的引導下,將產品送至對面的老化測試中心。
放眼望去,流水線上的智能鎖螺絲機人一刻不停,每8分鐘自動鎖完130顆螺絲,而同樣的工作量人工大概需要1個小時。
這井然有序的全自動化生產場面,并不是出自某個科幻大片中的實驗工廠,而是中國第一條信息化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產線,位于濟南孫村產業(yè)園的浪潮高端裝備智能工廠,浪潮的定制化產品和高端服務器都來自于這個工廠。
如此高效精準的生產,來源于浪潮智能工廠的5大核心部分:2條柔性智能產線、1座智能立體倉庫、8座智能老化中心和嚴苛品控實驗室,以及一座智能現代化的物流中心,集智能化、自動化、模塊化、數字化、精益柔性制造于一體。
智能化≠自動化 智能工廠到底有多智能?
眾所周知,為了應對全球制造業(yè)變革浪潮,促進本國制造業(yè)的轉型升級,德國政府于2013年提出了工業(yè)4.0的國家戰(zhàn)略,中國則于2015年發(fā)布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外的制造企業(yè)紛紛開始智能化轉型,智能工廠成為制造升級的必然趨勢。
然而有數據表明,目前中國有七八百萬家制造企業(yè),但真正開始做智能化的還不到10%。放眼時下的中國制造,多數企業(yè)還處于單一型號產品、標準化流水線批量作業(yè)、以低廉成本作為唯一競爭優(yōu)勢的工業(yè)2.0形態(tài),只有少數企業(yè)運用了機械化或者自動化代替了一部分的手工勞動,制造的模式并沒有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自動化并不等同于智能化。智能制造所需要的并不僅僅是設備的升級或單純的人工智能開發(fā),而是圍繞用戶的價值,實現全流程端對端互聯(lián),對整個制造行業(yè)進行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打造一個互聯(lián)工廠。
例如,在產品品質管控上,浪潮智能工廠實施大數據采集引擎、整合數據采集渠道,覆蓋整個工廠制造現場。在30道工序,120次信息采集之后,依然能實現對每一塊部件、每一步工序、和每一套整機柜的全程數據信息采集,以確保產品經過25項嚴苛測試之后,良品率仍高達99.6%。
浪潮智能工廠的整體交付周期從18天縮短至5-7天,生產效率提升30%,客戶TCO降低31%。這些令人驚艷的數字,也從側面映襯出智能化的魅力,讓我們不禁感嘆,原來數據和信息貫穿整個生產流程能夠產生如此巨大的價值。
規(guī)模化生產≠個性化定制 浪潮如何實現智能化生產?
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需求更個性化和多樣化,模式更趨向于定制化,這就倒逼供應鏈和制造要“個性化、靈活、高效、快速”。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和體驗,制造業(yè)必須致力于實現全流程端到端互聯(lián),打造柔性制造的工廠和供應鏈。
浪潮智能工廠有兩條柔性產線,分別用于節(jié)點和主機的生產,其中節(jié)點產線共有10個生產單元,每個單元獨立作業(yè),可以同時生產10類不同類型的產品。
2023-12-25 05:59
2023-12-23 06:16
2023-12-19 09:56
2023-09-02 10:16
2023-08-16 17:09
2023-08-16 09:17
2023-08-16 09:13
2023-08-15 09:31
2023-08-14 09:56
2021-07-21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