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3·15消費者權益日,在這一天,鋪天蓋地的信息中出現頻次最高的一個詞無疑是“打假”。作為制造業,機器人也天然與打假相關。然而,在這個難以界定何為真假的領域,總有一種莫名的...
摘要:今天是3·15消費者權益日,在這一天,鋪天蓋地的信息中出現頻次最高的一個詞無疑是“打假”。作為制造業,
機器人也天然與打假相關。然而,在這個難以界定何為真假的領域,總有一種莫名的傷感:“我可能做了一個假機器人”。
【文/楊陽】今天是3·15消費者權益日,在這一天,鋪天蓋地的信息中出現頻次最高的一個詞無疑是“打假”。作為制造業,機器人也天然與打假相關。然而,在這個難以界定何為真假的領域,總有一種莫名的傷感:“我可能做了一個假機器人”。
究竟是機器,還是機器人?
時下,正是機器人的火熱季,其火熱程度可以從相關領域概念股的漲幅略見一斑。而最近的兩會,也已然成為人工
智能的舞臺,3月5號總理李克強將“人工智能”首次納入到政府報告中,其戰略地位從而得以體現。
然而,從行業良性發展角度來說,越是風口,才更加需要鑒別真偽。畢竟,風口上的豬即使飛起來,自己沒有翅膀也終會掉下。
事實上,市場上打著機器人概念的“假機器人”不絕如縷。
比如說,長得像變形金剛,就可以叫機器人!
有的
企業渾水摸魚,利用家長對機器人的粗淺認知,只要長得像變形金剛,會唱歌、能閃光、還可以走幾步,就是機器人了。對不起,即使是二十年前的玩具賽車也可以閃光,有炫酷的音樂,關鍵跑得還很快。這么low的“機器人”,我們不認。
再比如說,可以做簡單動作,就是機器人!
不少商家也注意到,只是在外觀上模仿已經不能“忽悠”知識階層的父母了,尤其是城市中產以上的高知。但這也沒什么難的,只要給機器人加上一個電機,再安裝上
避障系統,這樣所謂的“機器人”就可以進行簡單的動作。但往往,最終它們的結局也只是“開箱驚喜”,這是自然,即使是小朋友也沒有耐心對著不停重復的三五套動作“不離不棄”。雖然比起“長得像變形金剛”在智能上有所進步,但如果這樣就可以稱之為機器人,不服不服。
更進一步的,內置幾套固定程序,可益智就是機器人了!
如果嵌入了編程,確實比前兩個階段高級些許。即使是知識階層,也是術業有專攻,編程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高大上”的。但這樣就可以了嗎?如果把步步高點讀機的程序移植到一個類人型的容器中,加上屏幕就可以叫機器人,似乎也隨意了點。雖然在這個階段已經很像,但離真正的機器人還是有差距。
事實上,對于什么是機器人,業內專家早就給出了多個版本的定義:
定義一:機器人是
自動控制機器(Robot)的俗稱,自動控制機器包括一切模擬人類行為或思想與模擬其他生物的機械(如機器狗,機器貓等)。
這個定義中強調的是“模擬”,行為或者是思想,只有具備這些特質才可以。
定義二:機器人(Robot)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它的任務是協助或取代人類的工作,例如生產業、建筑業,或是危險的工作。
這個定義中強調的是“執行”,所以是有任務要求的。
定義三:
美國機器協會的定義是,一種用于移動各種材料、零件、工具和專用裝置的、用可重復編制的程序動作來執行各種任務的多功能操作機。
這個定義中強調的是“重復編程”,這要求機器人的“大腦”可以更新認知。
雖然定義不一致,但業內還有三條公認的判定要素:
一、機器人必須具備自定義編程的功能;
二、機器人必須能夠有信息搜集和反饋的機制;
三、機器人必須有一顆
智慧的大腦:運算
控制器裝置。
不知看了以上標準,有多少人會覺得“我可能做了一個假機器人”。那么,借此3·15良機,祝愿機器人行業可以克服重重技術難關,市場競爭逐漸趨良,相信“真正的機器人”總有到來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