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夢燕新倉之自動化立體倉庫
基于對服裝行業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夢燕歷史數據和未來業務規劃的綜合分析,曠視與夢燕共創了自動化物流中心的整體方案。該方案包括1座25米高、8個巷道的自動化立體倉庫,1套輸送分揀系統(1500米箱式輸送分揀機),8個工位的貨到人播種系統以及包裝復核、自動稱重和貼標、熱縮塑膜機等自動化設備。在軟件及系統方面,智慧物流操作系統曠視河圖將自動化立庫系統、箱式輸送分揀系統、貨到人播種系統與倉庫管理系統(WMS)無縫對接,能夠隨著夢燕業務發展靈活調整,從容應對各種挑戰。
圖:夢燕新倉背后的智慧物流操作系統曠視河圖
工人行走距離節約60%、倉庫用工減少40%,物流中心成效初顯
目前,舊倉貨品及處理流程已經全部轉至自動化物流中心,改造后的新倉在降本增效方面已經初顯成效。
據夢燕業務負責人宋建軍介紹,“以前夢燕倉庫員工每天走路的步數是50000余步,現在的運動量是20000余步,從側面反映了效率的提升;以前工人揀貨需要靠記憶力,現在通過RF系統指引提示進行揀貨;以前揀貨之后還需要人工搬運至對應作業區,現在直接投到輸送線上進行自動流轉,搬運效率和準確性提高;以前整個倉庫的作業人員需要55人,現在35人就能滿足同樣的作業量。”
圖:夢燕舊倉之搬運場景
圖:夢燕新倉之自動化輸送
該項目投入使用后,標準化操作也在穩步推進中。對于未來,吳承淮也非常務實,“目前,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優化管理,加強系統和人的深度結合,提升效率。AI在生產場景有很大的擴展空間,通過計算機視覺能夠有效識別異常操作,通過算法分析大數據能夠降低管理成本,但這塊的提升需要后續進一步的共創。”
曠視智慧物流解決方案中心負責人白建宏也表示,“每個企業的數智化轉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點到面,逐步升級迭代。”
“機器將人從簡單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是一大趨勢。曠視看準了這個行業方向,并通過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幫助客戶重塑流程,讓自動化、智能化設備進行高強度、重復的作業,讓智慧物流操作系統協同調度倉庫內各種設備運行。我們還將AI能力注入傳統物流設備和系統中,不僅實現整個物流系統的生態連接和協同調度,而且通過系統核心功能的算力算法,分析歷史業務數據進而優化業務流程,提高作業效率,這是我們看中的未來發展方向。”
2025-04-24 08:29
2025-04-24 08:26
2025-04-24 08:25
2025-04-24 08:24
2025-04-24 08:24
2025-04-24 08:23
2025-04-24 08:22
2025-04-24 08:21
2025-04-23 11:50
2025-04-23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