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融合仍處于起步階段
5G在無人駕駛領域更多體現在“用戶智能”和“駕駛智能”兩方面。
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吳甘沙此前提到,一方面,5G是歷史上第一個不是面向人而是面向物的網絡。它一定會給今天的很多商業場景,包括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我相信未來,5G大規模應用以后,車會變成非常笨的車,靠一個全局的城市大腦就能夠指揮好,整個社會的成本也會降到最低。”
但另外一方面看,真正成熟的5G并沒有那么快。
吳甘沙表示,今天已經在應用很多V2X(車對外界的信息交換)技術,但這些技術一般來說還是LTE-V2X,需要在公網或者是專網上面去使用。真正的5GV2X(NRV2X),真正大規模商業化要到2024年左右。
據了解,基于5G自身擁有的特點,可通過V2V(車與車的連接)技術,將車輛感知范圍擴大到視距之外,及時了解車輛間的相互位置等其他狀態信息,可以提前對道路進行判斷。同時,利用V2I(車與基礎設施)通信,車輛可以獲得如信號燈和路口的行人等信息,形成完整的對道路環境的感知,進而使車輛能夠實現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技能。即便傳感器、攝像頭失靈,通過5G高頻信息傳輸也能規避一定風險。
吳甘沙認為,“短期內,我們還沒辦法去指望5GV2X能夠給我們帶來想象中的好處,比如說邊緣計算等。V2X其實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無人駕駛,比如說交通燈。今天大部分還是通過攝像頭去識別紅綠燈,但在一些情況下,比如說強逆光下根本看不清楚。這時候如果說交通燈本身有能在紅綠燈切換的時候,通過PC5的協議進行廣播,我的車馬上就知道了,對動作進行預判,這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商業場景。”
目前,5G網絡并不像社會大眾所期待的那樣,能夠真正解決自動駕駛的產業痛點,無人駕駛還有很多需要面對的難題。
對于整個無人駕駛的生態來說,在落地和實現方面,還需涉及政策、技術、運營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政府、互聯網公司、車企等,多方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在技術方面,葛雨明也提到,雖然現在很多人在做,但是無人駕駛對于在某些場景下或者某些因素的感知方面,還存在著非常大的不足。尤其無人駕駛基于雷達、攝像頭和相關單車行為的時候,容易受到惡劣天氣和遮擋物的影響,目前還沒有辦法解決非視距的問題。
在提到5G時代下無人駕駛發展存在的挑戰時,張力也表示,首先,5G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需要實現更全面的覆蓋和更穩定的網絡環境。其次,5G和車路協同應用的融合仍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待于進一步開發和驗證,例如車規級的5G遠程車載終端TBOX還沒有進入量產階段。此外,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互為冗余,但同時要求兩個系統都需要足夠穩定,才能保證兩個系統聯動起來時能達到最佳的效果,這是過程中的一個難點。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19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