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5月15日訊(浙江在線見習記者 來逸晨 記者 應磊 市委報道組 謝敏軍)“知行合一,讓AI與機器人更融合”。近日,第五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在余姚成功舉辦。會上,1500余位業界精英相聚四明湖畔,分享研究進程,探討產業發展,展示智能產品,開展供需對接。峰會現場,浙江智造獨領風騷。以東道主寧波的“甬家軍”為代表,各款擁有高精尖技術水平的“浙系”機器人向全世界亮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最新風貌與美好前景。
創新驅動
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
在本屆峰會特別開辟的近1300平方米的“智能制造展區”內,一臺標著“2017科技部重大專項第一名”的長方體“黑箱子”吸引了許多與會者駐足了解。
“別看它其貌不揚,里面有大學問。”浙江智昌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機器人工程師賈賀告訴記者,作為工業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機器人控制器在國內市場的銷售、應用一直以來都以國外行業巨頭產品為主。去年9月,以國家首批“千人計劃”專家、智昌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甘中學教授的機器人控制“三閉環理論”為技術核心,智昌推出了自主研發的“銳智”機器人控制器,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擺脫機器人控制器受制于人的局面。
“‘銳智’控制器可以匹配全系列機器人。”賈賀說,不論是傳統六軸還是新式七軸的單臂與雙臂機器人,“銳智”都能實現精準控制,其性能可與國際一流的機器人控制器相媲美。
記者看到,眼前這個“黑箱子”正連接控制著一臺三維激光切割機器人,后者正在鋼板上定位切割路徑的機械臂上,印有“智昌川崎”的字樣。憑借優良性能,“銳智”控制器博得了日本企業“川崎重工業株式會社”的青睞,這家日本工業巨頭與智昌開展合作,在余姚合資生產起了工業機器人。“智昌集團機器人控制器實現了與川崎機器人機械臂的完美結合。”峰會講臺上,川崎重工全球副總裁稻田隆浩稱贊說。
他透露,今年,川崎與智昌雙方已聯合在余姚智能機器人小鎮投產一座一萬平方米的機器人加工廠,實現包括通用機器人RS007與焊機機器人BA006等多型號機器人本地量產化。
寧波“杰曼”的外骨骼康復機器人。浙江在線記者 周旭輝 攝
人工智能
拓展機器人升級空間
“機器人是構造智能制造系統的最重要的裝備,沒有工業機器人,無法構造智能化制造系統。”在峰會主旨演講中,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原執行副會長朱森第表示。近年來,浙江以機器換人工程為抓手,推進“機器人+”制造,加快了制造過程的智能化發展,目前全省在役工業機器人數量達5.5萬臺,居全國第一。
“機器人是AI技術的綜合載體,是AI技術得以施展其強大威力的最佳用武之地。”記者在峰會上了解到,目前,浙江在人工智能的視覺識別、語言識別等技術領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以視覺識別、語言處理、大數據分析、深度處理等領域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通過與機器人技術的結合,為智能制造帶來更為廣闊的升級空間。
在“智昌”展位,一臺名叫“基于雙目視覺的自編程焊接機器人”正在自動規劃焊接路徑,賈賀介紹,這款焊接機器人通過一套復雜的雙目視覺系統,能自主識別焊縫信息特征,并對其進行數字化處理,實現運動路徑的自動編程。“沒有AI助力的焊接機器人每換一個路徑就需要專業人員重新編程,可以說,雙目視覺這一人工智能技術增強了焊接工作的連續性。”
寧波舜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一套機械加工智能柔性生產解決方案引來不少與會者上前詢問。據舜宇負責人介紹,這套柔性生產系統利用機器人動態感知技術架構,匯集了多項人工智能技術成果,能對物料運輸、生產和檢測過程進行實時智能優化調整,以適應加工對象變換,實現混線生產。“就像是為生產線安上了精密而協調的大腦”,特別適合多品種、中小批量的生產。
“這套系統不僅為母公司進一步提升了智能制造水平,還為其他行業尖端企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據了解,目前,舜宇已簽下一批千萬級訂單。其中,就有一套價值2000多萬元、為廚房小家電生產企業“九陽”量身定制的柔性智能生產線系統,可供其生產多種產品。
“機器人+”
應用推廣正不斷提速
去年7月發布的《浙江省“機器人+”行動計劃》中指出,大力推進包括“機器人+”健康、“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農業在內的六方面應用。本次峰會的展覽中,記者看到了被應用于除制造業外更多領域的“浙系”機器人產品,它們為“機器人+”各領域推廣提供了可能。
在國際會議中心展區里,形如一雙機械腿的外骨骼康復機器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寧波杰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啟軍告訴記者,這款機器人能通過其上的傳感器收集患者的步態數據,在云端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患者提供專屬康復訓練計劃,并通過行走訓練促進其神經康復。“目前已經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試點使用。”
“您好,很高興為您服務。”剛走進機器人主題公園展區,記者就被一個聲音吸引。循聲望去,只見一個留著淺藍色學生頭,不停眨動著大眼睛的機器人正與旁人進行語音交互。浙江遠傳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是公司推出的營業服務機器人,包含人臉識別、微表情識別等技術,能通過胸前的屏幕展示和語音對講實現信息交互。在她身邊不遠處,立著另一款“腳踩四輪汽車式底盤”的物業服務機器人,能做到風雨無阻,任勞任怨,晝夜巡邏。據了解,在去年底召開的第四屆互聯網大會上,遠傳有12臺營業服務機器人和1臺物業服務機器人就在現場開展智能服務。
會場外,一架無人機正配合余姚公安執行空中巡邏安保工作。會場內,浙江大年科技有限公司的三架“大家伙”吸引了眾多關注。大年科技聯合創始人喬中坤介紹說,它們都是大年自主研制并出品的無人機產品。最小的“老三”名叫“海東青”,是多功能智能化無人機平臺,可通過搭載測繪相機、紅外熱成像探測儀等不同設備,實現監控巡查、地理測繪等多項應用,此刻在會場上空巡邏的正是它。而一旁的“老大”和“老二”叫“赤眼蜂”,是重載荷智能植保無人機,用于在農田上精準施肥、噴灑農藥。“用‘赤眼蜂’打藥,噴得又精準又高效,在節約藥劑的同時減少多余藥劑對空氣與土壤的污染。”喬中坤解釋說,兩者的區別主要是電動和油動,農藥裝載量和續航時間差別較大。“目前,赤眼蜂無人機剛結束各項性能指標的測試,正逐步開始投放市場,”喬中坤透露,有兩家海外客戶已經下了每年200多架“赤眼蜂”的訂單。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
2025-04-03 08:51
2025-04-03 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