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機器人到協作機器人,再到自適應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從17日開幕的慕尼黑上海電子生產設備展上,上海企業研發的自適應機器人和協作機器人吸引了觀眾目光。前者能像人一樣手眼配合,在復雜環境下完成復雜操作;后者能和工人協作完成各種工序,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采訪時了解到,這兩家企業都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將高校實驗室里的先進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在非夕機器人展區,一個機械臂保持小球平衡的展項引人注目。只見這個機械臂手持一塊托盤,盤中有一個小鋼球在做圓周運動。觀眾可以隨意觸摸、推動機械臂,但它幾乎不會因受到干擾而讓小鋼球運動失控。這是什么原因?非夕機器人員工解釋,這個機械臂和人的手臂一樣,也有7個關節,每個關節都裝有扭矩傳感器,能在運動過程中抵抗擾動。機械臂末端還裝有六維力傳感器,能靈敏地檢測小球的重量和位置,讓它保持平衡。“人在工作中是可以抵抗很多干擾的,自適應機器人也做到了這點,這樣就能適應不確定的生產環境。”
擁有學習能力,也是自適應機器人的獨特之處。在“AI學習力控插拔應用”展臺上,一個機械臂嫻熟地將各種硬件插入端口。工作人員介紹,這個本領是機器人經過AI強化學習掌握的本領。它裝有精細力覺傳感器,但沒有視覺傳感器,依靠力的引導逐步掌握了插拔策略。
當然,在很多工業應用場景,機器視覺還是不可或缺。另一個展臺上,具有人工智能視覺能力的機械臂可以識別各個工件上的圖像,并把它們快速放置到對應的夾具內。與傳統工業機器人需要精確定位的夾具不同,自適應機器人由于融入了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像人一樣識別夾具并準確操作。因此,引入這種機器人的工業產線設計、建造速度更快。
非夕聯合創始人兼CEO王世全博士表示,3C電子行業的自動化需求旺盛,但是傳統的非標自動化方案難以完全滿足電子產品的柔性化生產需求,在高頻次換線和低運維成本方面有局限,因此行業內仍存在大量未被自動化的人工生產環節。“自適應機器人能夠實現仿人的精細手眼配合操作,解決更多復雜操作工藝的自動化難題,同時通過減少周邊治具、精簡操作步驟、降低對精準調機的依賴,使更高程度的柔性生產成為可能。”
如今,王世全正帶領團隊與上海交大科研團隊合作,在上海交大—非夕聯合實驗室開展一系列人工智能機器人前沿研究,加快推動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技術的進程。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