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地醫療機構和醫學院攜手醫療機器人科技公司Biobot Surgical研發的新型智能機器人SwabBot,不但能安全地自行采樣,而且更快、更準確,日后有望在客工宿舍和機場等地進行大規模檢測。
參與研發的本地機構包括新加坡國立癌癥中心、新加坡中央醫院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
用戶只需將鼻孔靠在機器上的一次性鼻架套件(nosepiece),再用下巴輕按前方按鈕,套住鼻孔的套件就會微微往上移,方便拭子插入鼻腔。機器接著會將拭子輕輕伸入鼻腔約10公分處采樣。
過程中若感到不適,用戶可隨時移開,機器會馬上暫停采樣。機器將拭子伸入鼻腔時,若探測到任何阻力也會立即將拭子撤回。采樣后,工作人員會將樣本放在試管中送去檢測,也會清理機器及更換一次性套件和塑料保護套,方便下一人使用。
機器的采樣過程由使用者啟動,所以用戶一般已做好心理準備,采樣更順利,前后只需20秒。相較下,醫護人員采樣時,病患可能因害怕突然退縮,以致須要重復嘗試,采樣時間反而更長,甚至多出一倍。
衛生部之前定下每天完成4萬次冠病檢測的目標,使用機器人不僅能大大加快檢測過程,同時還能確保醫護人員的安全。
中央醫院與癌癥中心外科與腫瘤外科系頭頸部部門副顧問醫生莉娜(Rena Dharmawan)解釋,醫護人員采樣時,需與病患近距離接觸,這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尤其是病患在采樣時難免會咳嗽或打噴嚏,使用機器人能降低這個風險。”
另外,醫護人員須穿上個人防護設備為病患采樣,長時間下來容易疲憊,機器人則不會有這個問題。“這能減少對人力的依賴,以及所需的個人防護設備,機器采樣水平也較一致。”
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和Biobot已為這項科技申請專利,并獲衛生科學局批準注冊為A級醫療設備。一旦推出市場,SwabBot可在客工宿舍、機場和學校等場所進行大規模檢測。團隊也在申請歐洲合格認證,以便日后推向海外市場。
這個花費三個月研發的機器人目前在臨床試驗階段,至今有85名中央醫院和觀明醫院的病患和志愿者已參與測試。
志愿者之一伍嘉慶(25歲,學生)受訪時指出,醫護人員與機器人進行拭子檢測的最大差別在于,病患可以控制機器人的采樣過程,因此感到較安心。“醫護人員檢測時,我會擔心他們的手在抖,機器人則比較穩,也不會那么痛,檢測過程比想象中快。”
2025-03-07 14:59
2025-03-05 15:37
2025-03-03 09:55
2025-03-03 09:51
2025-03-03 09:51
2025-03-03 09:49
2025-02-26 08:53
2025-02-25 10:56
2025-02-25 10:46
2025-02-25 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