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 一個合資企業典范是怎樣煉成的
——一汽-大眾五大基地巡禮
智慧工廠“三步走” 一汽-大眾華南基地推進數字化變革
早春三月,乍暖還寒的松遼平原腹地上,有著“北國春城”美譽的長春,或許還是一片銀裝素裹;3千公里外的佛山,早已沐浴在亞熱帶溫暖的季風中,積極扮演著“珠三角”上重要的制造業基地。
當第一縷陽光掠過位于山東半島東南部沿海的青島,向西2千公里外的 “天府之國”—成都,同樣開啟了一天的忙碌和充實;而“京津冀”協同大發展的重要“主角”—天津,用它的傳統和熱情,擁抱四方來客,不斷煥發著嶄新的活力。
五個城市,五個地理坐標,因為一個企業,有了牽引和互聯;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因為一汽-大眾的“落子”布局,譜寫了汽車合資企業新的篇章。
值此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汽車工業進入“新時代元年”之際,通過“一汽-大眾五大基地巡禮”,深度剖析一汽-大眾是如何在實現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對整個行業發展、上下游體系成長,以及所在地區經濟提升、促進就業等發揮其行業“排頭兵”的引領作用。
對于智慧工廠的打造,華南基地通過“三步走”來實現,第一步打造數字工廠;第二步打造認知工廠,在生產數據和運營數據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而發現深層原因;第三步打造智慧工廠,實現線下線上和生產數據的聯通。
當然,華南基地作為一汽-大眾智慧工廠的示范區,其戰略意義并不僅限于華南一隅。“我們試點一個很好的東西之后,就會迅速在一汽-大眾各個工廠同步推廣”,左志軍說。
“如果說智能制造是一汽-大眾未來藍圖的方向,那么華南基地就是指引的指南針。”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際,6月22日正式建成投產的一汽-大眾華南基地,便是代表著大眾數字化應用的最高水平。
作為一汽-大眾創新與數字化轉型的先導項目,華南基地在將自身打造成為智慧工廠的同時,更是具有樣板示范作用,持續推動一汽-大眾五大基地全面創新與數字化轉型。
一汽-大眾華南基地沙盤
智慧工廠“三步走” 做數字轉型“先鋒軍”
2011年,一汽-大眾華南基地一期項目開工建設,于2013年9月建成投產;二期項目于2014年5月開工建設,歷時四年最終建成,并成為一汽-大眾智慧工廠示范基地。
在工藝水平,生產能力等各個方面,華南基地均走在了行業的前端。在沖壓車間,自動化率達到100%,擁有國際最先進的伺服壓力機鋼-鋁混合開卷落料生產線;在焊裝車間實現4款車型混線生產,車身尺寸100%在線監控,并在國內首次引入IPG激光焊接工藝;涂裝車間大量運用領先的自動化設備,自動化率達72%;在總裝車間,自主開發并使用的無線扳手智能定位系統樹立行業新標桿。在生產與物流供應方面,裝配線按“h“型布置,使物流路徑實現最短……
事實上,“在建設之初,華南基地并不是大眾指定的智慧工廠”, 一汽-大眾華南基地智慧工廠項目負責人左志軍說道,“華南基地從2015年起做了許多積累性的工作,在2017年大眾集團勘察全球工廠時,憑借一系列超前的技術、設備、物聯網應用等被定義成了智慧工廠”。
一汽-大眾華南基地智慧工廠項目負責人左志軍
對于智慧工廠的打造,華南基地通過“三步走”來實現,第一步打造數字工廠,左志軍介紹到,“只有實現了各個環節的數字化,才能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實現智能化。”
第二步打造認知工廠,在生產數據和運營數據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而發現深層原因。第三步打造智慧工廠,實現線下線上和生產數據的聯通。“未來,我們工廠里每一輛車的數據是完全跟市場每個用戶信息貫通的。每個消費者買車時,都可以通過我們的APP實時了解這輛車的生產狀態,真正感受到柔性的定制化過程,感受智慧工廠給他們帶來的變化”,左志軍說道。
目前,在打造智慧工廠的道路上,一汽-大眾華南基地已經具備一定的智能化和數字化水平。比如,隨車卡電子化,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收集了每輛車生產過程的數據;返修車輛實時定位,則大大提高了查找返修車輛的效率。此外,還包括VR電動車培訓技術、智能會議室控制等。
智慧工廠藍圖
下一步,華南基地還將建立無人沖壓車間、焊裝車間共享系統、涂裝車間管理系統、返修搶單系統、總裝車間自動檢測系統,以及自動化物流和園區的能量監控。
“這為我們帶來的首先是生產效率的提高;其次是成本的降低;再次是生產精準度的提高,產品質量得到提升,同時降低了操作的風險。最后是生產柔性的提高,智能生產擴大生產柔性,從而滿足客戶訂單的個性化要求。”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總經理張碩表示。
一汽-大眾華南基地總裝車間
探尋數據更大價值 “工廠群”帶動整體提升
支撐智慧工廠的眾多先進技術,顯然需要持續的積累。左志軍介紹,在引入新技術的時候,華南基地作為一汽-大眾創新實踐的引領者,首先會去嘗試、思考“技術池”里諸多備選的新技術的適用性與可行性,并從中選出能夠在一汽-大眾業務上謀利或者帶來價值的幾個。
接著便是將新技術試應用,并進行數據分析。“比如我們在總裝車間基于物聯網技術,做了一個返修車定位系統”,左志軍舉例道,“返修區域很大,但我們通過物聯網技術將返修車定位到了厘米級精度,極大提升了維修效率。之后通過做數據分析,找到返修車在什么區域修的時間最長,進而找到隱含的質量問題。”
“這才是從數據當中找出了更大的價值”,左志軍認為,“這是工業4.0中很重要的一環,把設備的數據拿到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通過分析數據找到可實現的新價值。從華南基地制造工廠的角度來看,我們最核心的目標就是實現面向終端用戶的充分定制化生產。”
一汽-大眾華南基地焊裝車間
當然,華南基地作為一汽-大眾智慧工廠的示范區,其戰略意義并不僅限于華南一隅。“我們試點一個很好的東西之后,就會迅速在一汽-大眾各個工廠同步推廣”,左志軍說,“如前面提到的總裝返修的‘天網’系統,今年在長春、成都等基地都快速的推廣落地。未來,我們要實現的是幾個工廠互聯互通,成為一個群集地發展:每個基地有自己的能力中心,在不同領域只要做得好的東西,就在基地之間快速進行橫向學習和推廣,進而把整個一汽-大眾的智能化建設加快。”
在工廠建設過程中,建設周期與不斷更迭的技術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在左志軍看來,一個工廠不管是能力還是人員,都是有限的,要讓工廠在技術迭代的過程中持續保持領先,就需要各制造基地的協調配合。
“從人到工廠形成一個大的合力,這樣就可能實現‘工廠群’的概念,最終推動整個智慧工廠的建設,這也是我們2025戰略中針對智慧工廠提出的正式的數字化變革。”左志軍說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3-12-25 05:59
2023-12-23 06:16
2023-12-19 09:56
2023-09-02 10:16
2023-08-16 17:09
2023-08-16 09:17
2023-08-16 09:13
2023-08-15 09:31
2023-08-14 09:56
2021-07-21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