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家電產業、數控機床、移動通訊、新能源汽車、互聯網創業等時髦產業后,工業互聯網呈現了萬馬奔騰的局面。仿佛憑借著一兩個概念創新,中國就可以實現彎道超車,四兩撥千斤地“顛覆”西方國家幾百年積累起來的產業和技術優勢。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所謂的工業互聯網并不是空中樓閣,它的搭建依然依托于各種底層產業、技術的突破,以及對企業的資本整合。
首先,工業互聯網的搭建必須依托大量底層產業的自動化改造,通過大量生產設備、機器人的數據接入,才能實現生產數據的自動采集和分析。企業不可能指望給每個工人裝一塊芯片來采集數據,更不可能通過人工報表匯總的方式完成整個系統的數據采集和生產分發。否則,一個人干活、兩個人監督、三個人作計劃的蘇聯式計劃經濟模式又將重演。
作為工業互聯網不可缺少的工業機器人、大量自動化生產設備和軟件研發,恰恰是中國的短板。從自動化設計、精密設備制造,再到工控芯片、精密電機、高端軸承,以及耐磨耐腐蝕的高端材料等等核心部件,以及軟件的設計研發,中國目前依然嚴重依賴進口。
以富士康為例,其應用的大量自動化設備,以及應用的工業機器人,幾乎依賴海外進口。近些年,盡管富士康也開始生產自己的Foxbot機器人,并聲稱將自主研發核心部件。但是,和國內大多數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一樣,盡管在整機設計、零配件國產化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但在核心處理器和減速器、操控系統軟件等核心環節,依然依賴外國廠商。
再看中國整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短短三五年間,國內的所謂機器人研發、生產公司已達700至800家,各地的機器人產業園區也大量涌現。但是,其中80%的企業是集中在系統集成領域,說白了也就是進口組裝。真正在做伺服系統、控制系統、減速器等核心技術攻關的企業不足總數的10%。
中國機器人正在面臨和汽車、手機一樣的困境——表面看起來紅紅火火、在市場上到處攻城略地,但是,關鍵技術依然掌握在海外企業手中。
其次,工業互聯網還需要具備整套IOT接入設備和方案,以及整個互聯網和大數據計算中心的支撐。而中國通訊和計算機技術的短板,在此次中美貿易戰中已一覽無遺,不僅一個小小的芯片就可以要挾整個中國經濟,而且目前整個互聯網的源代碼、根服務器,以及技術標準也都掌握在歐美企業手中。
就目前的產業結構看來,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夢想,依舊是建立在“沙灘”之上的大廈。
無論是2017年富士康收購東芝,欲進軍半導體產業的失敗;還是阿里巴巴收購全球第二大的美國匯款公司速匯金的失敗。無論是技術還是金融,只要中國真正觸及到了西方的核心產業和競爭力,就必然遭到堅決阻擊。
中國希望通過“貿工技”路線,快速積累財富、搶占市場,最終用市場換來一個全球合作共贏的現代化的夢想已經破滅。有錢買不來核心技術、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這是近些年中國產業發展的最大教訓。只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突破到一定程度,才能夠與西方企業進行對等談判,實現技術合作。
富士康希望從“低端代工”逐步發展成工業互聯網企業,也不得不面對西方搭建的產業天花板。
工業互聯網是否能夠成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機遇,還是再一次淪為“組裝代工”的翻版,這不僅是富士康此次登陸A股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是中國企業需要回答的問題。
慶幸的是,此次富士康登陸A股的招股說明上顯示,郭臺銘并沒有沉醉于富士康低端代工模式的成功,而是展現了充分的遠見和勇氣。273億元的招股投資,基本集中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5G和物聯網解決方案,以及智能制造等八大項目。”
郭臺銘們很清楚:如果說此前的產業結構中,中國企業能容忍核心技術的缺失,依靠人力成本實現經濟的起飛,那么,作為一次以機器代替人工、以信息整合代替傳統生產的產業革命,一旦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不能形成自己的產業核心技術與產業研發能力,將意味著中國之前引以為傲的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將徹底淪為任人宰割的附庸;大量被機器替代的生產線工人,將無法跟隨產業的升級,進入技術研發、生產服務、數據維護等等新興的部門,而徹底淪為失業人口。
屆時,中國的整個經濟鏈條被打斷,沒有產業的大規模升級,無法支撐高額的工資,同時也就沒有消費的提升,最終喪失中國實體經濟的未來。
面對已經到來的工業互聯網變革,不僅富士康,整個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和企業家都應該認識到目前的危機,在敞開胸懷擁抱工業互聯網的同時,實實在在的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去除壁壘、減少內斗,真正將資金集中到技術研發和產業整合上來。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