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前日,在京東2017年年會上,劉強東除了秀公司過去一年的輝煌成績單之外,講話中很大的篇幅提到了人工智能——未來80%以上的藍領工作都將被機器人替代,然而現在的京東已經是一家員工超過10萬人的公司(80%為物流人員),那劉強東如何保障自己的員工不失業?機器人為人類工作帶來失業的話題,一直是一個爭辯不休的問題。今日,攜程創始人、前CEO梁建章(人口學博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進步,許多人擔心人類的工作機會將被機器人搶走。從歷史上看,自動化和技術進步已經導致很多舊行業被新行業所取代,不過從就業的角度來看,以往主要是許多原來從事農業和制造業的就業機會被轉移到了服務業。
但專家們認為這一次的改變將與以往不同,因為即使像司機之類的服務崗位也有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更有甚者,哪怕是律師、醫生之類的專業工作也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由于高度自動化而引起的失業,其實并不是一個經濟問題。這可以被視為一件好事,因為只需要少量高技能創新工作者每周上班3天,就可以確保在其余人口不工作的情況下,依然維持原先社會在商品和服務方面的供給水平。這種失業更大程度上還是社會問題,因為大多數人會感到自己似乎是多余的;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大多數選民將不再是納稅人。
我們應該把這種問題稱為“休閑過剩”而不是失業。但即使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在短期內,服務行業將會產生很多工作機會;從長遠來看,即使大部分的日常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未來仍會有許多與創新有關的工作機會屬于人類。
首先,當前機器人技術水平還遠遠達不到完全代替人類從事服務行業的程度。電腦可以在棋類項目擊敗人類,但機械手仍遠遠不及人類的雙手靈巧。我估計,機器人要勝任簡單的房屋清潔工作或航空乘務員的工作,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甚至因為涉及到法律問題的緣故,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也將至少需要10年時間。所以在不遠的將來,服務業的工作機會將繼續快速增長,足以抵消制造業就業機會的減少。
其次,即使電腦能夠幫助專業人員(例如記者、股票分析師,甚至律師和醫生)做一些分析工作,但電腦主要還是讓專業人員變得更有效率,而不是直接取代專業人員。很難想象,一個機器人律師能夠出庭為被告進行慷慨激昂的辯護,因為仍然需要一位有血有肉的律師,在法庭上針對人類組成的陪審團進行道德和價值觀上的說服。在此過程中,人工智能所能做的只是幫助完成案例分析。
最后,與創新有關的工作可能一直主要由人類完成。一方面,如果允許電腦進行創新,可能帶來人類無法掌控的危險后果。另一方面,創新往往涉及審美和口味的判斷。例如,如果任務是評估一段音樂、一部電影或者一道新菜,人類可能永遠都要比機器人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總之,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更多的服務崗位。更長遠來看,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將與創新有關。有人說,創新只需要少數天才而非大量人口就能實現,但這種觀點顯然與歷史趨勢相悖。人類在創新方面正在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本和人力資源,而且人口越是密集的城市和地區創新力越旺盛,這種趨勢現在并沒有放緩的跡象。
將來會有更多人具備參與某種形式創新活動的能力和意愿,其中既包括高技能工作(例如人工智能編程),也包括低技能工作(例如游戲測試和電影評論)。更多人未來具備這種能力,需要部分歸功于電腦幫助他們提升分析能力。更多人未來具備這種意愿,則是因為參與創新將帶來樂趣和滿足感。即使像電影評論這種看似輕松愉快的工作,本質上也是某種形式的創造性活動。
長遠來看,創新不光是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更是對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人類對更多食物和住房的需求很容易飽和,然而人類總是有興趣探索新的器具、新的故事或者新的游戲,還包括探索太空。如果人類不再有探索的欲望,那么人類文明將開始衰落。這個問題要比“休閑過剩”(失業)嚴重的多。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