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廠上班
非得是“人”嗎?
AI不行嗎?
“五一”國際勞動節是專屬于廣大勞動者的節日。伴隨全球產業高速變革、智能技術快速迭代,一種全新的“生產方案”正在席卷工業領域,讓勞動者從重復性的勞動中解放,同時保障企業生產高效。
不少無錫工廠已經給出了關于“人工智能+”的解題思路。無錫一棉自動化物流與智能監控終端的應用,使車間萬錠用工降至10人內,勞動強度降低30%;阿斯利康無錫供應基地實施了30多個包括人工智能算法在內的工業4.0新技術應用,勞動生產效率提升54%;隆盛、天奇等工廠內,人形機器人正在適配各個生產流程。
一支由代碼交織而成的
生產勞動“協奏曲”奏響在廠房內
為工業制造注入新的活力
更高的生產需求,AI如何破局?
一汽錫柴16L重型發動機生產工廠內,人工智能加持下的產線正在突破效率和質量的邊際。AGV小車在智能系統的串聯下,承擔起廠房內近300臺發動機的物料運輸,兩個小時即可完成一輪堆疊、出清的循環。涂裝線的最后一個流程環節,傳輸帶將一個個油封件送進“小黑屋”進行AI視覺檢測。
“以往人工需要對照著檢驗單,逐一查看。如今機器AI視覺檢測一件只需一分鐘。”技術負責人介紹,像這樣的視覺設備在新廠房的滲透率超70%。
“火眼金睛”的AI視覺檢測技術可以說是當下應用最為廣泛、直觀的工業AI產品。而在一棉長江車間內,我們看到一批機器人,不光有眼睛,還長出了能解決問題的“巧手”。
穿梭于飛轉的紗錠間,內部密集嵌合的50余個AI模型的環錠細紗機自動接頭機器人,一“臂”捻絲接線,一“臂”牽紗繞轉,紗錠斷點處恢復如常。在這一極考驗技術和經驗的工序上,4臺機器人可一天自主完成數百個斷點接線。“工廠內溫度較高、聲音嘈雜,這種惡劣環境下,機器代人很有意義,技術工人只需對復雜度較高、機器無法完成的接線工作進行補充處理。”
除了可以實實在在看到的產線AI設備,人工智能與經營管理的嵌合也在同步深入。如一汽錫柴與阿里合作,基于“釘釘”做本地化部署,覆蓋會議、差旅、后勤等全流程;遠東則已經可以實現對業務單據、客戶信息的AI語音創建,對業績情況、查詢發貨、合同履約狀態、物流信息的AI問詢,并擁有“YUANYUAN”和“東東”兩個服務數字人以應對前端問詢等工作。去年底,遠東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入選工信部的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典型應用案例。
產線上的“新同事”,掀起新浪潮
當然,很多這些產線上的“伙伴”面孔已不算新,大部分企業在完成產線數字化轉型后就自然而然過渡到了“智能化”階段。讓人工智能浪潮得以再掀高潮的重要因素,在于今年大模型的革新及人形機器人概念的持續升溫。
而人形機器人率先探足的場景之一,就在工廠。
在前不久舉辦的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上,記者見到了被應用在隆盛新能源產線上的人形機器人“蘭森”。
“我今天看到展位前有幾位參觀者,前方右側有一位穿白色T恤的女士,她留著長發,表現得很自信……”“蘭森”對面前的場景、人物甚至是情緒都做出精準分析識別。
現場人士介紹,“我們想展示的是他視覺學習的能力,只有通過實訓,人形機器人才能常規參與到產業運轉中。”目前蘭森除了“學習知識”外,還在進行負載能力等方面的迭代升級。
事實上,作為制造業強市和數字化轉型先發城市,無錫人形機器人的工廠應用場景已經是多點開花。除了隆盛外,天奇股份與優必選合作推進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落地應用,目前已成功進入極氪汽車、比亞迪等工廠執行搬運任務實訓。
在前不久的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上,天奇獲頒“無錫市具身智能機器人工業數據采集與實訓中心”。落地惠山的軟通天擎也打造了一個人形機器人的數采場,為人形機器人進廠形成標準“數據庫”。
盡管人形機器人進廠還面臨著應用標準、高質量的數據采集、實際應用場景適配等問題,但以車企為代表的工業制造場景已經邁開探索步履。行業預測數據顯示,到202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78億美元。而這也能從部分人形機器人廠商的量產計劃中看出端倪。
據魔法原子聯合創始人顧詩韜透露,今年企業大約會落地400臺全尺寸的大人形產品,其中有200臺會進到工廠,另外200臺則會進入到零售門店,應用于商超導購等環節。江蘇軟通天擎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江蘇負責人阮強認為,人形機器人的通用、柔性特質有望補足產線智能化的“最后一公里”。
不是替代而是共生,向深處變革
勞動力的革新伴隨著人與AI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未來掌握在會用AI的人手里。”這個普遍的觀點中,蘊含著人與AI共生發展的哲理。
一汽錫柴工廠內,有不少崗位是以AI輔助的形式存在的。如部分故障工位的裝配單會流轉至人工工位上,當工人操作時,將輔助以AI動態視覺防錯技術。通過抓取操作人員的手勢軌跡,與擰緊數據匹配關聯,防止發動機螺栓漏擰、錯擰。
“人工智能也正直擊此前工廠設備維修工作中的痛點。”技術負責人介紹,傳統方式是用一個通用運維系統,將設備知識廠商的資料消化,同時把自己維修過程終端知識做沉淀和維修案例分析,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維護這個系統,整理工作要占到80%的時間。如今,依托雪浪工匠大模型平臺,一汽錫柴與雪浪云合作打造的“裝備運維智能體”則相當于為廠內維修人員外接了一個“智慧大腦”,大大提升了專業設備運維效率,縮短了維修人才的培養周期。
據悉,雪浪工業大模型是省內首個通過國家網信部門備案的工業大模型。值得注意的是,雪浪云和摩爾線程合作將這套模式固化下來,推出了雪浪MindCenter X100訓推一體機,為制造業企業一站式提供私有化部署所需要的算力服務器,配套雪浪工匠大模型平臺與雪浪工匠AI工程助手,幫助制造業方便快捷地用好大模型。
針對人工智能產品和方案的開發,一批諸如雪浪云的技術服務商加大相關領域的部署和投入,形成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強大合力。
帆軟曾表示將強化研發實力,目標將985高校人才占比提升至 70%,重點攻關“AI For BI”技術,開發智能問答BI等產品。同時,推動數據智能與工業互聯網融合,并拓展全球化布局,輸出“無錫方案”,助力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級。
來源:無錫日報
部分圖源:無錫一棉
記者:韓依純
編輯:容藝
編審:沐滟
2025-05-06 14:36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19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