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技術背景,德國政府實施的主要原因,還是想將互聯網技術、信息和通信技術集成到傳統的制造業,以維持其全球市場領導地位,并為推廣...
除了技術背景,
德國政府實施的主要原因,還是想將互聯網技術、信息和通信技術集成到傳統的制造業,以維持其全球市場領導地位,并為推廣CPS技術和
產品建立和培育新的市場,成為
智能制造技術的主要供應大國。
從根本上說,德國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產制造國家,面臨著互聯網時代制造領域升級轉型的巨大挑戰。目前IT行業對于傳統制造業的大舉進攻,對于傳統制造領域技術開發的大量投資,使得德國政府不斷提醒德國的
企業家們必須抱有保持德國在制造行業領先地位的深刻危機意識。如果德國制造業不能及時進行創新性革命,總有一天Google、微軟、蘋果等會成為生產制造的新巨頭。可以說,互聯網技術發展對于產品乃至企業生命周期的影響,猛烈地沖擊著德國制造強國的地位。所以德國必須通過新的創新、變革才能從制造強國提升為超級制造強國,從而保持它在機械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而推動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
德國大力推進智能工廠的原因,具體而言:
第一個因素是互聯網時代對于傳統制造業的強烈沖擊。最近十多年來技術特別是IT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已成為所有行業和應用領域的重要創新驅動器。互聯網技術已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制造業若仍按照原來的設計制造生產和規劃方法運行,已遠遠不能適應市場、客戶和技術發展的需要。如何將互聯網及IT技術應用于傳統工業已成為當務之急。因此,如果德國想在全球裝備制造領域繼續保持領頭羊的地位,不僅必須繼續發揚一貫專注于創新和創造的精神,而且要通過工業4.0戰略的實施,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行業有機結合在一起,對傳統行業進行變革以符合新的營銷理念、新的市場需求和新的技術發展的要求,再度提升其全球競爭力,成為互聯網時代工業制造技術的供應者和領先者,并將這種
系統工程推向全世界,保持其全球生產制造行業掌門領袖的地位。
第二個因素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對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影響。由于互聯網時代帶來了世界經濟的扁平化,帶來了工業產業如何保持持續發展的新挑戰,帶來了由信息的開放性和傳播的快速性造成的產品生命周期的根本性變化。所以制造工廠的設計和建造需要滿足生產制造布局全球性、制造方式靈活性、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和企業發展持續性的需求。這些需求就是工業4.0戰略在所有工業領域要解決的問題。而智能工廠的目的就是要產生一種新型的生產制造模式。從單純生產產品的技術角度來講,這種新型的生產制造模式要能適應產品生命周期的新變化。在過去十多年里,機械制造行業的專家們做了不少努力來提高生產效率,加大生產的靈活性,如機電一體化、管控一體化、CIMS、數字工廠、虛擬工廠等等,都沒有很好地解決以上問題,在實踐和發展中,人們慢慢認識到這些問題的解決并不是單單通過改造生產制造方式就可以實現的。這種變革需要融合產品研發、生產、市場、服務、運行及回收各階段的動態管理。這恰恰是建設智能工廠的首要任務。
第三個因素是推動智能制造以鞏固德國在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德國在推動工業4.0這一國策時將重點放在智能工廠上,這關系到德國如何繼續占領傳統工業領域的制高點,打造國家制造業競爭新優勢。老牌工業強國德國期望通過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來實現德國的工業制造由
自動化向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升級的目的,實施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兩大戰略,通過不同層面的智能化變革實現全局的智能化。
德國強調第四次革命的重點是生產制造模式上的改變,這也與德國制造業在德國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分不開。德國擁有強大的設備和機床制造能力,推動智能工廠建設,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德國工業界的整體實力,引發整個制造產業鏈(信息技術的引用、生產
物流管理技術、
自動化控制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科技產品的科研和開發、3D技術、復雜工業過程的管理技術、電子嵌入式系統技術等等)的顛覆性變化。同時這一項目也可以動員和吸引整個工業制造行業鏈上大量中小企業參與,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成為“全民項目”,使得中小企業都成為智能工廠生產技術的參與者、開發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從而繼續保持德國在整個產業鏈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