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曙光灑在門前的大紅燈籠上,透著喜慶與祥和。2月6日一早,記者一行來到華陽集團一礦的井口,伴隨著罐籠起落的低沉轟鳴,一個黃色的身影在昏暗的井筒中忙碌著,那便是大伙口中的新“同事”——井筒安全智能巡檢機器人,大伙親切地稱它為“小黃人”。
“小黃人”擁有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那是高清攝像頭和紅外熱成像儀的組合,它們能夠穿透井筒深處的昏暗,清晰地捕捉并記錄設備的運行狀態。“小黃人”的身影隨著罐籠的上下而移動,穿梭其間仿佛在井筒中繪制著一幅生動的安全畫卷。
“一大早,數它忙活呢。”一礦機電工區動力隊技術員李彪指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滿臉自豪地說。屏幕上,剛剛“小黃人”發現井架上的到位開關位置出現了偏移,立刻觸發了自動報警,還精準地截圖標記了問題點。
“這種精準度和效率是人工巡檢難以企及的。”李彪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這位“同事”的贊許,“‘小黃人’這一年來本事越來越大了,已經是我們最重要的‘同事’之一了。”
站在一旁的井筒維修工李俊杰感嘆地說:“以前靠人工巡檢,光線差、環境復雜,得上下跑好幾趟,危險不說還累得夠嗆。現在它幫我們盯著,既省時又可靠,我們越來越離不開它了。”
在“小黃人”的助力下,如今井筒巡檢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五六倍,巡檢精度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毫米,準確率接近100%。“而且啊,它還能全天候運行,我們的人力負擔輕了,隱患發現也更及時了。”李彪補充道,“這就是智能化給煤礦生產帶來的變化啊。”
離開礦井,記者一行人又來到了華陽集團華儲公司的恒溫倉庫。在這里,我們又見到了另一位忙碌的“同事”——AMR自主搬運機器人。它們正平穩地搬運著一箱箱重達1.2噸的物料,沿著預定軌跡行駛、精準停靠,一系列動作流暢而自如。
倉庫操作員高揚站在一旁,他的眼神中充滿了自豪:“只要提前輸入任務指令,這些機器人就能自動完成配送,效率可高了。我們這里的4臺機器人能完成以前7到8個人的工作量,運送速度是人工的4倍呢。”
眼前這些忙碌的機器人,它們配備了智能避障功能,在繁忙的倉庫里來去自如。它們的安全性高、穩定性好,還能連續工作,這些都是以前的人工配送所無法比的。
從井筒深處的“小黃人”到倉庫里的“搬運工”……談及一年來與這些“同事”合作的感受時,大伙的回答都出奇的一致——輕松了,也踏實了,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新同事”加入,人機協作,共同賦能發展。簡單的話語,滿是大家對未來的期待和憧憬。
2025-04-29 22:24
2025-04-29 22:23
2025-04-29 22:22
2025-04-29 22:22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20
2025-04-29 22:19
2025-04-29 22:18
2025-04-29 22:17
2025-04-29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