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力行業首發“油改電”行動,呼吁全行業伙伴對三百萬內燃車存量市場轉換為鋰電叉車。
(2020年中力首發“油改電”叉車,點擊圖片查看新聞)
時至今日,行業終于迎來國家政策“東風”,全國上下大力推進老舊柴油叉車淘汰替換新能源工作!
浙江省打響第一槍,率先開展老舊柴油叉車淘汰工作,印發《浙江省推進老舊柴油叉車淘汰替換新能源工作方案》的通知,省內各地先后發布討論稿!
按文件顯示,浙江省2023年計劃淘汰15000臺!
而據中國工程機械協會工業車輛分會(CITA)數據統計顯示:
2022年浙江省電動叉車全年銷量僅8000臺!
油改電勢在必行!
叉車人真的迎來了
千載難逢的發展好時機!
中力以重拳出擊市場
用更適合的產品+更優勢的政策
幫助叉車人打贏環保戰
中力重拳一
產品更全面-可代替內燃叉車的鋰電叉車
中力以產品驅動發展,自首發“油改電”行動推出“油改電系列”鋰電叉車至今,不斷打磨、提升產品品質、外觀、性能,以三個系列滿足客戶2.5噸~18噸的搬運需求,為合作伙伴創造搶占市場先機的強大實力!
1、環保系列EFX——滿足剛性搬運需求
快換鋰電、柔性續航,3.0噸~3.2噸環保系列鋰電叉車滿足70%以上用戶的剛性搬運需求,可根據用戶峰谷搬運變化進行快換鋰電滿足柔性續航!
2、油改電系列ICE——滿足多場景、多工況搬運需求
箱式抗扭結構+高底盤+短車身+鋰電池,2.5噸~18噸油改電系列鋰電叉車充分結合了內燃車和鋰電叉車的優勢,滿足用戶多場景、多工況、多噸位的室內外搬運需求!
3、第三代鋰電叉車系列——滿足高性能搬運需求
針對客戶重工況、高性能的使用需求,2.5噸~3.5噸第三代鋰電叉車系列充分發揮油車之糙+電車之精,重新定義電叉發展方向!
中力重拳二
政策更給力-政企同出政策,加快轉存量
除了強大的鋰電叉車及多工況產品可選,結合國家補貼政策,中力還制定了靈活多樣的市場政策,給足了合作伙伴充分的信心與動力。
1、國家政策補貼
在本輪新能源淘汰老舊柴油叉車的進程中,浙江省各市區因地制宜制定替換補助方案,完成老舊柴油叉車替換的企業即可獲得一定的補助。
2、中力支持政策
1、政企補貼疊加,用戶倍享優惠
積極響應浙江政策,中力出臺企業補貼政策,補貼千萬!讓鋰電叉車比內燃車更經濟!
2、獨占銷售區域,區域智能保護
浙江以縣/區為單位,投標成功成為團長,享該區域獨家環保銷售權!
*中力車輛遠程管理系統進行區域的智能管控,保護代理獨家權益。
3、線上線下同進,天網地網齊推
中力線下聯合團長大力推薦,線上各平臺同步推廣,幫助團長獲取信息,全力推進環保進程。
寧波首站成功-競標全省逐步推進
叉車人不可錯過的千載難逢機遇
3月18日,中力以浙江寧波為出發站舉辦首場《環保研討會》,與經銷商伙伴們共商老舊柴油叉車淘汰替換新能源工作推進大計。
現場進行團長競標,第一站寧波區域獨占代理競標成功!
未來,中力將逐步啟動全省各地區域獨占代理競標,創造更多叉車人奇跡!
下一站即將抵達浙北!請盡快聯系您的銷售經理報名參與!
奇跡中力造!
這場“油換電”戰鼓已經擂響,中力將持續用好產品、好政策、好服務賦能合作伙伴,共同把握市場先機,共創無限價值!
中力叉車(EP EQUIPMENT)是一家依靠產品創新而飛速成長的企業,專業從事電動倉儲設備及叉車開發、制造、服務的全球性企業。
2012年在全球推出小型電動搬運設備——中力小金剛并榮獲國際設計大獎"德國紅點獎"和"IF設計大獎"。自此改變了行業產品史,實現了從手動搬運到電動搬運的裂變,中力也因此從杭州發展到擁有浙江安吉、江蘇靖江、杭州富陽、美國威斯康星州等多個生產基地的國際化企業,廠房面積達30萬平方米、員工近2000名、年產超10萬臺電動搬運設備及叉車。自2013年起連續7年引領中國電動倉儲設備及叉車產銷排名 ,2019年引領中國鋰電倉儲設備及叉車產銷排名 。(數據來源CITA 年度報表)
中力將以“解放人類勞動力”為使命,在實現從手動搬運到電動搬運的基礎上,正全力推動從柴油叉車到鋰電叉車的綠色革命,并且正在朝機器人搬運的方向大步前進,努力實現綠色搬運、智能搬運和數字搬運。
中力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全球用戶、員工、代理商、供應商的大力支持,一起改變、共同成長是中力追求的目標。
努力工作走正道
中力強調社會責任,堅持正念,致力于通過努力工作,為降低物料搬運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及空氣污染做出貢獻。
持續改進求發展
中力強調產品創新,堅持自主開發,致力于通過滿足用戶需求,為市場提供全系列物料搬運設備。
卓越服務謀共贏
中力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堅持用戶利益至上,致力于通過強化本地服務,借助互聯網工具,為全球用戶減少后顧之憂。
中力以自身的發展促進行業發展,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創造社會價值,努力推動社會進步,與社會共同快速、穩健地發 展,為行業及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力擁有海內外近2000名員工,百名以上專注電動倉儲設備并具有較強創新精神的工程師團隊,以及一支200人的海外管理團隊, 分布于美國、歐洲、泰國,不斷引入國際一流的生產方式、生產標準、創新技術。
2025-04-29 22:24
2025-04-29 22:23
2025-04-29 22:22
2025-04-29 22:22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20
2025-04-29 22:19
2025-04-29 22:18
2025-04-29 22:17
2025-04-29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