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流量型發展模式
京東起身于零售,但如今,其早已跨過流量型發展模式,變身為輸出型“新型實體企業”。
最近的一個案例是今年4月,京東和海信開始從銷售計劃、入庫計劃、產銷存預測、采購計劃到排產計劃全方位協同,實現供應鏈全鏈路可視、可診斷,由傳統的“見單生產”升級為通過預判市場需求進行決策的“按計劃生產”模式。
僅僅半年,雙方已將庫存周轉天數下降1.3天,現貨率上升4.1%,新增供應鏈收益超千萬元。
從“用戶直連制造”的C2M模式到推動實體企業數字化的全方位協同模式,京東開放自身積累的數字技術和供應鏈能力,為數百萬合作伙伴打開增長新空間。
憑借扎實的零售和物流基礎設施、高效的數智化社會供應鏈、創新的技術服務能力,京東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已遠大于一些僅限于流量和交易環節、但卻獲取高額利潤的經濟模式。
當下,消費升級、技術迭代,數字轉型成為實體企業的當務之急,也是他們的焦慮所在:數字轉型向哪兒轉?該如何轉?
作為數字浪潮中的“新基建”,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智能技術正在成為驅動產業變革的新動能。在京東數智化社會供應鏈的實踐中,京東云這個京東集團面向政企客戶輸出技術的核心平臺, 經過多年錘煉,從供應鏈中來,到產業中去,最終成為“最懂產業的云”,助力實體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積極與產業數字合作伙伴攜手共建數字生態,更多企業由此受益,數字紅利乃至惠及整個行業。比如京東云目前已為中聯重科、陜煤運銷、三一重工、北汽等大型企業,在生產、供應鏈、物流等場景提供一站式的數智化技術服務,實現從“京東的云”到“產業的云”。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京東根植于實體經濟,成長于實體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更明白如何釋放實體經濟增長空間。作為新型實體企業,無論是在鄉村振興中,還是為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中小微企業降本增效,京東都取得了很多“以實助實”的豐碩成果。
正如京東集團總裁徐雷在服貿會所表示,“像京東一樣兼具實體企業基因和屬性、數字技術和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正是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將在雙循環新格局中發揮巨大價值,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如今,以京東云提供底層技術支撐的數智化社會供應鏈成為全球標桿。而在更廣闊的視野中,他們更希望往“無人區”的領航者發展,甚至成為技術邊界的探索者。
2025-03-14 13:39
2025-03-14 13:38
2025-03-14 13:37
2025-03-14 13:37
2025-03-14 13:36
2025-03-14 13:35
2025-03-14 13:28
2025-03-14 13:28
2025-03-14 13:27
2025-03-14 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