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監測運用
圍繞抗洪搶險抗洪監測預警,省科技廳積極推動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大壩變形監測技術等關鍵技術的優化和運用。
在7月6日,白洋河水庫大壩背下游壩坡高程81米至71米左右,左右兩端突發滑坡。左壩肩長90米、右壩肩長50米,肩部位有滲水,涉險面積約1000平方米,嚴重威脅大壩安全。在采用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技術監控壩坡滑動后,險情得到有效監控與控制。
同時在湖北武漢夏家寺水庫、赤壁陸水水庫、重慶開州水位調節壩、鯉魚塘水庫等工程汛前安全診斷和應急監測也成功應用大壩安全診斷與預警關鍵技術。
水下機器人應急搶險
水下機器人作為一種新型的檢測裝備,具有安全高效、檢測范圍大、信息可溯源等優點,可幫助管理人員全面了解水庫運行狀況,排除隱患。由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開發的水下浮游機器人、爬行機器人、吸附式機器人和管道檢測機器人等多套水下檢測平臺,已具備較好性能,相關關鍵技術正在進一步優化與研發中。
2020年6月,云南黃水河水庫大壩滲漏呈增大趨勢,存在度汛風險。水下巡檢機器人采用視聲一體化深水滲漏探測技術,成功查明大壩滲漏原因,為大壩滲漏應急搶險處理奠定了基礎。
在無人機技術、無線網絡傳輸技術的支持下,借鑒人眼雙目視覺模型,建立人眼仿生雙目視覺系統;利用全天候遠紅外熱成像圖像采集,進行河道及堤防溫度變化監測;通過人眼仿生雙目視覺圖像與紅外熱成像融合,識別缺陷,實現堤防險情定位。
湖北省研發的線性無人機多目(雙目+紅外)視覺系統巡檢裝備已具備較好的性能,正在進一步優化與研發中。
湖北省在防汛抗洪中,5G等新技術應用廣泛。5G+VR實時觀測水位,可實現監控人員足不出戶即可掌握水位變化情況,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利用5G+物聯網等,通過排水口、雨水管井、易澇點、水質、水庫河道水位監測等物聯網感知設備,打造水情數據“天眼”,可達到水務數據的透徹感知、全面互聯。
5G的快速發展勢必會影響我們今后的生活,今年的防汛救災中,這些高科技大顯身手。掌握積水的動態情況后,后臺能預判積水問題是否會發展成內澇,及時向所屬街道、社區預警。今后湖北省將運用一系列“黑科技”從全方位幫助防洪抗洪工作,提高預警搶險的機動性和時效性,全力保護人民的財產安全。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