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韓舒淋 李斯洋
編輯 | 馬克
美的集團與安川電機的機器人聯姻在即將迎來五周年之際“離婚”。《財經》記者從美的集團獲悉,其與安川電機成立的兩家機器人合資公司都已經停止運營,雙方協商注銷公司。
兩個制造業巨頭的機器人聯姻始于2015年,持續了將近5年,期間美的完成了對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的收購,而國內的機器人市場也從此前的高速增長逐漸降溫,至2019年市場已經呈現負增長。內外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美的對庫卡的收購,最終讓兩家巨頭的機器人合資公司走向盡頭。
01
美的安川5年緣盡
2015年8月,美的集團和安川電機簽署合資合作協議,成立兩家注冊資本各1億元的合資公司。一家為廣東安川美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安川電機持股51%,美的持股49%,主要面向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Electronics)等一般領域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一家為廣東美的安川服務機器人公司,美的持股60.1%,安川持股39.9%,主要面向醫療、教育等服務機器人市場。2015年9月,兩家公司注冊成立,2016年3月,合資公司在美的佛山的全球創新中心揭牌開始正式運營。
總部位于日本的安川電機與德國庫卡、瑞士ABB、日本發那科一起被稱作工業機器人的“四大家族”,是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與技術領先的四家企業。在2015年與安川成立合資公司之后,2016年,美的又向德國庫卡發起收購邀約,繼續布局機器人產業,并在2017年最終完成收購,持有庫卡94.55%的股份。
在完成對庫卡的收購后,美的不斷加碼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2018年3月,美的宣布擴大庫卡在國內的產能,計劃2018年年內庫卡上海工廠年產能增加1萬臺,總產能達到2.5萬臺,并在佛山順德建立新的生產基地,至2024年國內機器人總產能達到10萬臺。
此外,美的當時還宣布與庫卡成立三家合資公司,分別面向工業機器人、醫療和倉儲自動化業務,三家公司雙方各持股50%。此前庫卡在國內的業務主要面向汽車市場,而這三家合資公司中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則面向汽車之外的一般工業業務,醫療、倉儲的兩家合資公司是美的與庫卡旗下提供醫療、倉儲自動化解決方案的子公司瑞士格(Swisslog)合資成立。
換言之,美的在完成對庫卡的收購一年之后加大了投資和整合力度,不僅機器人業務重心放在庫卡上,而且新成立的合資公司業務也與此前與安川設立的兩家合資公司有所重合,即分別面向汽車外的一般工業業務和醫療領域。
因此,安川美的的聯姻,在美的收購庫卡后已經埋下了離婚的種子。美的集團回復《財經》表示,基于庫卡公司成為美的集團成員公司,使當初兩家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因此雙方協商注銷安川美的工業機器人公司。
業界對于這一結果也并不意外。高工咨詢機器人事業部研究所所長盧彰緣對《財經》記者表示,這個結果比較正常,同時也讓業界反思外資企業與國內公司合資成立機器人公司這條路能否走通問號。
除開美的之外,安川還與國內的首鋼股份、長盈精密先后成立了合資公司。與首鋼的合資較為成功,雙方1996年合資成立,且二者分工明確,該合資公司中安川提供機器人本體,首鋼是系統集成商的角色,共同開拓市場,多年積累下來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而與長盈精密的合資公司成立于2017年,主要生產小型六軸機器人,該公司與安川和美的的合資公司類似,效益和影響力并不理想。
盡管離婚,但美的和安川的買賣仍在。美的回復表示,此次機器人相關的合資公司雖將進行注銷,但在利用安川產品的生產線自動化方面,今后會和美的集團繼續開展合作。
截至發稿,安川電機尚未回應《財經》記者的問詢。
02
工業機器人市場將長期承壓
雙方離婚的大背景是,國內機器人市場在經歷至2017年的高速增長后,增速已經大幅放緩。2018年9月,國內機器人產量首次單月同比出現負增長,這一頹勢一直持續至2019年10月才同比轉正。據高工機器人統計的數據,2019年全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為15.31萬臺,同比下滑2.1%。
今年以來,疫情加速了工業自動化進程,市場有所升溫,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全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達到7.26萬臺,增長6.7%。其中5月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78萬臺,同比增長16.9%。這一數據包含了在國內設廠的外資機器人品牌的產量。同時,高工機器人統計的數據還顯示,如發那科、雅馬哈這類純進口廠商,在一季度進口機器人數量也顯著增長。
但這種增長或許難以持續。盧彰緣對《財經》記者分析,上半年的產銷數據沒有預想的那么艱難,主要是因為去年四季度的訂單在今年交付,而且國內疫情控制相對較好,企業復工復產好于預期,保證了訂單的交付,因此有相對亮眼的數據。但由于上半年的新訂單并不理想,市場的影響會在下半年顯現出來,下半年的挑戰會更大,預計全年會是大約持平或微增。
汽車和電子制造是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兩大市場,此前市場遇冷也與這兩大市場頹勢有關。具體來看,盧彰緣分析,盡管汽車行業近期緩慢回升,但依然長期承壓,而且正處在從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階段,許多主機廠的壓力都比較大,未來幾年很難出現類似2013至2017年的大爆發式增長。
而在3C領域,盧彰緣表示,5G手機、新的穿戴設備的確會帶動機器人市場的投資,此前也預計2020年將是3C機器人迎來小爆發的年份,但是由于疫情影響,一些投資延后,導致對機器人市場的拉動也有所推遲。
03
國產機器人,虛火之后現原形
市場承壓的同時,國產機器人依然面臨與外資領先企業的技術差距問題。
“國產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可靠性,與國外的差距仍然很大。”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告訴《財經》記者,造機器人并不是最難的,最考驗核心競爭力的是能夠穩定連續運行幾萬小時不出問題,但國產機器人往往連幾千個小時都達不到。
王飛躍介紹,很多客戶企業反映,機器人安裝上后經常出故障,后續的維修、重新編程等服務費用,比過去使用人力生產時還貴,慢慢到最后機器人就變成了一堆廢鐵。而ABB、fanuc這些國際品牌有著很強的規模效應,能夠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務。
“今年的數據很有可能將進一步收縮。”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高峰告訴《財經》記者,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國產品牌無論技術還是價格,差距都非常大,國產品牌的市場認可度低,客戶更愿意用國外品牌。
國內的工業機器人在過去數年曾經迎來一波熱潮,特別在國務院《中國制造2025》將工業機器人列入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后,工業機器人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從國家863各項計劃到地方政府紛紛拿出億級的資金進行補貼,社會熱錢也快速充斥該領域。
“很長一段時間,機器人成為某些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營造了虛假繁榮的市場氛圍。”王飛躍指出,有很多企業并沒有核心技術,產品東拼西湊,唯一的目的就是騙補。
隨著近兩年紅利吃盡,熱錢也漸漸撤離工業機器人賽道,國產機器人與領先外資品牌的技術差距凸顯出來。
盧彰緣也表示,盡管國產機器人的市場占比在穩步提升,但從產品結構來看,國產機器人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應用領域,在中高端市場依然是外資品牌占主導地位,國產廠商要搶占中高端市場份額,短期內依然難度比較大。
不過,從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CRIA)的統計口徑來看,數據正在得到改善。2019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多關節機器人(技術含量高)銷售接近1萬臺,同比增長11.3%,占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51.7%;坐標機器人銷售繼續回落,上半年同比大幅下降41%,占總銷量的比重為27.3%。此外,SCARA機器人和工廠物流機器人銷量同比分別下降30.7%和15.3%,而圓柱坐標和并聯機器人分別增長72.2%和2倍,但由于總量少,難以對總銷量形成有力支撐。
“大水漫灌式補貼的時代已經過去,發展機器人產業需要企業長期積累、深度耕耘。”高峰表示,機器人的本質仍然是機械產品,機械產業的發展邏輯在于進化,而非IT產業的革命,因此國家在發展機器人產業時不能盲目照搬發展IT產業的邏輯。
2024-12-11 09:18
2024-12-10 12:53
2024-12-09 11:49
2024-12-06 10:48
2024-12-05 09:53
2024-12-05 09:52
2024-12-04 11:35
2024-12-04 11:23
2024-12-03 09:25
2024-12-02 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