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炮轟特斯拉減排是謊言,長續航純電動車不環保之后,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再次對新能源車發表了看法。
劃重點
楊裕生認為:
1、長里程純電動汽車裝電池多,耗電多,續航越長越不環保;
2、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是大馬拉小車,是假節能減排,油耗低是假象;
3、氫燃料電池車研發投資大,電池價格高,制造過程耗能高,難實現節能減排;
4、純電動車應以微、小型為突破口,大、中型汽車應主要發展增程式;
5、磷酸鐵鋰電池是助力,應提高性價比。
對此,楊裕生院士還提出,對這些問題有關部門需反思,基礎材料研發20年,但生產仍未過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純電、插混、氫能源,都不是未來
長里程純電動汽車浪費能源。楊裕生院士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炮轟純電動汽車追求長續航的做法,他認為,目前電力主要來自燃煤,而長里程純電動車裝電池多、車身重、耗電量大,并不能做到減少排放。另外,多裝電池帶來的燃爆風險更大,電池生產和廢電池處置也會耗費更多的電,況且電池的壽命短于整車,這樣帶來的結果反而是浪費能源。
按照楊裕生院士的觀點,純電動汽車是不是做到節能減排,不能單純從在路上行駛的這段時間來看,還要看電池生產過程是不是環保,以后電池報廢了分解處理過程是不是環保,要從整個生產和最終回收處理的整個周期去看這件事。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低油耗是假象。楊裕生院士認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是大馬拉小車,車重能耗高,并不能做到節能減排。而且其實際油耗的計算方法常有造假現象,且遠距離用內燃機油耗更高,排放有增無減。
氫能源車不現實。其實氫能源車的成本高問題一直是這類車難以普及的最大障礙,楊裕生院士也指出,氫燃料電池的成本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整個產業鏈都面臨諸多問題。楊裕生院士指出,氫能不僅研發投資大,電池價格和制作過程耗能都非常高,而且目前膜、紙、泵、罐等材料或設備的國產化還有待推進,此外,因為鉑資源稀,還需解決無鉑催化劑難題等等,想要實現節能減排很難。
微小型純電動車和增程式車是未來,磷酸鐵鋰電池是主力
既然純電、插混、氫能源都有如此多的問題,那么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到底在哪里?楊裕生院士認為,安全和節能減排是純電動汽車發展的原則,因此純電動車應以微、小型為突破口,大、中型汽車應主要發展增程式。
其實楊裕生院士對微小型純電動車的支持可以說是由來已久,早在2014年之前低速電動車進入增長期的時候,楊裕生院士就提出要重點發展微小型電動車。他認為,微小型電動車裝的電池少,相應的安全性就更高,同時這類車價格便宜,容易推廣,更能形成規模優勢。
另外,對于增程式電動汽車,楊裕生院士認為,增程式并不是"向純電動汽車的過渡",而是未來的主力。隨著技術的迭代,目前增程式電動汽車的發動機發電不必經過電池而直接驅動電動機,預計節油率可大于60%,這種條件下,預計每年可節省原油2億噸。
其實總得來說,楊裕生院士的觀點還是,要實現節能環保,就要減少能耗,進而要減少車輛攜帶電池的數量,降低排放。但是,就目前的技術,要讓純電動汽車滿足消費者用車需求,又足夠安全,顯然還不太現實。
因此,楊裕生院士在最近的一次電動汽車安全技術創新大會上提到,"在安全前提下,不斷提高電池比能量、比功率,這是偽命題。這是將狼和羊關在一起,要狼餓不死,又要羊膘肥體壯,不可能的。"
楊裕生認為,現有發展路線是導致新能源汽車頻繁自燃的根本原因。在楊院士看來,高鎳三元等高能電池不應是發展重點,全固態電池能否成功能不確定性。因此磷酸鐵鋰電池才是未來主力,但要不斷提高性價比。磷酸鐵鋰電池安全性高,壽命長,既不用鎳也不用鈷等金屬,而且掌握了微納結構-碳包覆技術,彌補電導率不高。
楊裕生指出,特斯拉的自燃,以及國內諸多純電動商用車、純電動乘用車的自燃,應該催生更深入的思考。面對現在新能源車發展過程中的挑戰,安全性應當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第一位。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