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筑業對年輕人失去吸引力,建筑工老齡化何解?
未來有望迎來機器人建樓時代
一座建設中的高樓,沒有工人晃動的身影,沒有晝夜忙碌的場面,一道道建筑工序中,靈活智能的機器人,在有條不紊地操作施工。這種類似科幻電影里的場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有望變成現實。
中國是建筑大國,數以千萬計的建筑工人隊伍,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憑借勤勞的品質和辛苦的付出,在大小城市的土地上蓋起了一幢幢高樓大廈。如今,曾經的一代建筑工人逐漸老去,建筑業“危、繁、臟、重”的特點,正在喪失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一項來自建筑行業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建筑工人平均年齡已經接近50歲,比2007年增長了10多歲。建筑工人的工作條件差,勞動強度大,安全事故高發,建筑工老齡化問題逐漸凸顯,缺少年輕工人,人工成本升高,未來建筑行業可能面臨著勞動力青黃不接的困境。
針對中國與其他國家都面臨的這個難題,國際上已經有了一些探索。將人工智能應用到傳統建筑業上,研發機器人在一些建筑工序上替代人工操作,正是這一探索的方向。
在國內,碧桂園集團旗下的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正在嘗試將這種設想變為現實。據博智林機器人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家公司已經在加快研發適合建筑工地使用的智能機器人,研發出來后,將率先投放在機器人谷的總部基地組團參與作業,不久后就能用機器人來進行部分建筑操作。
為了支持這種大膽的科技探索,碧桂園集團計劃五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入800億元,將機器人運用到建筑建造、社區服務、生活起居等各類場景當中。未來的規劃中,研發出的建筑機器人和服務類機器人會廣泛應用于樓宇建筑和裝修、維護保養、修理、運輸、清洗、保安、救援、監護等工作。
國外的一些公司,已經將無人機應用到建筑工地的測繪工作上。“天花板安裝工”“焊接工”“搬運工”等工種的機器人,出現在建筑公司的實驗工地上。建筑機器人在高強度、高效率、誤差小等方面,擁有著人工無法企及的優勢。
在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機器人的部分功能,比如鋪木板地磚的機器人,已經能夠以固定的傾斜角度完成鋪排地板的整個動作;平整地面的機器人則會使用傳感器進行測量,確保地面高度保持同一水平線,比起建筑工人而言,機器人能將地面平整度的誤差降得更低。這些研發中的智能建筑機器人,將完成一些比較危險和難度較大的建筑工序。
建筑機器人的研發和投入使用,無疑需要大量的高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發人才隊伍作支撐。成立于2018年7月的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截至2019年2月,人才團隊規模接近900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歷的人才占比超過49%,而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發人員超過41%。
為了讓“中國建造”更具有科技含量,迎接不久后機器人建樓時代的到來,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在今年兩會的提案中建議,政府層面要加強對人工智能和建筑機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導和支持;建筑行業協會、高校等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施工單位積極導入建筑機器人。
從全部人工建樓時代走到全部機器人建樓時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來說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這是人類智慧需要邁出的一大步。
在這一大步的過渡階段,仍舊需要一定比例的人工來操作,正如楊國強在提案中所描述的一樣,“如果一棟30層樓的建設,70%的工人工作用建筑機器人完成,留30%的建筑熟練工,培養20%的操作建筑機器人的新型建筑工人,可以解決建設中的安全和質量問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并節約大量成本。”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