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未行,糧草先行。”2013年阿里聯(lián)合多方實力機構以及快遞公司成立菜鳥物流,開始打造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絡。時至今日,菜鳥智慧物流交出了滿意答卷:網購快遞有多快?分分鐘收到皆有可能!著實刷新了網友的世界觀!
近年來,中國每年的快遞量以百億度速度遞增,2018年中國已有500億件快遞,而從2019年開始,中國快遞業(yè)從507.1億件的規(guī)模上再出發(fā),走向了下一個500億件,但令人好奇的是,快遞員人數(shù)卻停止了增長,包裹怎么更快送達呢?
下一個500億快遞怎么送?這成了物流業(yè)的一個世紀難題!
靠快遞員?不可能!現(xiàn)在快遞員的工作量已經超負荷了,據(jù)快遞員自己的統(tǒng)計,他們每天得爬約1200級樓梯,平均每天打約100個電話,一天走約1.6萬步,超過80%的快遞員,日均工作時長超過8小時,雙十一這類電商活動收件高峰期,可能超過12小時在工作……
而大多數(shù)快遞員的工資并沒有外界傳說的那么高,大部分集中在3000~5000這個區(qū)間,巨大的工作壓力和薪資收入限制,也是導致配送人員不再增加的原因。快遞業(yè)由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向科技密集型產業(yè)轉型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未來的千億快遞,需要的是一張智慧物流骨干網。
馬云曾表示過,菜鳥將全力以赴建設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千億不夠,就用幾千億,計劃未來8-10年內,建立一張能支撐日均300億元(年度約10萬億元)網絡零售額網絡,讓全國任何一個地區(qū)做到24小時內送貨必達,全球72小時達!
馬老師的愿景需要的不僅是菜鳥一家的努力,“下一個500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yè)可以單獨完成這項沉甸甸的任務。必須要像建高鐵路網一樣,建設一張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把所有物流要素連接起來,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
在國內,中國快遞物流業(yè)已經形成了“1+8+N”的網絡協(xié)同格局,菜鳥等物流骨干網平臺、中國郵政和“四通一達”等快遞公司,加上眾多落地配、即時物流和倉儲企業(yè),形成了一個豐富的生態(tài)。
菜鳥向各大快遞公司免費開放的電子面單、智能分單、五級地址庫等公共基礎設施,幫助快遞公司對每天流轉的上億個包裹實現(xiàn)了數(shù)字化操作。
有了包裹數(shù)字化的基礎,快遞公司在全國各大轉運中心上線了自動分揀設備,日常都是繁忙的自動化作業(yè)場景。例如圓通在杭州的自動分揀中心,有300臺菜鳥聯(lián)合開發(fā)的“小藍人”在工作,峰值期間一天可以處理50萬個包裹。申通的“小黃人”也是自動分揀領域的明星選手。
為了提高配送效率和緩解快遞員壓力,菜鳥將工作量放到了菜鳥驛站和智能快遞自提柜上。菜鳥驛站的單日包裹處理量已經超過1000萬個,且智能柜對快遞員持續(xù)免費開放,極大的解決了快遞末端投遞難。
而菜鳥聯(lián)合淘寶和天貓,通過菜鳥裹裹的智能平臺工具,為快遞員提供了智能化的上門取件服務。便捷的裹裹退換貨讓大量消費者學會了“要寄件,找裹裹”,給快遞員提供了“裹裹接單,月入過萬”的增收機會。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2018年7月和2019年1月兩次走訪菜鳥驛站,點贊末端共享共建模式,鼓勵站點多種經營,肯定站點為社區(qū)居民帶來方便。
2019年3月,菜鳥首個無人車物流園區(qū)落戶成都雙流區(qū),這也是國內首次在物流園區(qū)內商用無人車,在資本層面上展示了阿里建立菜鳥大物流體系的決心。據(jù)了解,阿里巴巴、菜鳥智能物流網絡已經吸引了全球3000多家物流企業(yè)參與其中,相信馬老師的愿望,已經不遠了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