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木木機器人落戶臨港簽約儀式暨戰略發布會”在上海臨港奉賢區隆重舉行。
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平先生,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鄭軍奇先生,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醫院建筑與裝備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筑醫臺總編輯李寶山先生,上海木木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化冰先生、CEO孫斌先生,臨港集團副總裁翁愷寧先生,臨港集團副總規劃師、臨港奉賢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萌先生等出席了本次活動,共同見證木木機器人步入發展新階段。
▲ 發起單位代表共同按動象征“行動計劃”開啟的水晶球
在簽約儀式暨發布會上,筑醫臺聯合木木機器人等政、產、學、研、用等領域十余家機構共同發起了“機器人醫院應用行動計劃”,一起推進機器人在醫院的綜合運用,促進機器人產業升級。
▲ 諾亞醫院物流機器人
除此之外,上海木木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上海臨港奉賢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木木機器人還與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自動化系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與麥迪斯頓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慈健達(北京)醫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市兒童醫院、英邁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并發布了諾亞第二代醫院物流機器人及手術室解決方案。
在簽約儀式暨發布會后,筑醫臺資訊記者對上海臨港奉賢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鄒林昆先生、上海木木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化冰先生進行了專訪。
▲ 左一為鄒林昆先生,右一為蔣化冰先生
雙方達成合作就是“看對眼了”
“
如果用四個字描述那就是對上眼了。
”
說到雙方合作,蔣化冰先生一邊說,一邊與鄒林昆先生對望。蔣化冰先生表示,我們都是創業型團隊,而且我們與園區定位的生命科技大方向相切合,可以說大家的“DNA”比較一致。
鄒林昆先生補充說,我也同意這是機緣巧合,在這個項目之前,我們洽談了一家手術機器人企業,目前遇到的難題就是CFDA認證時間非常長。而醫院物流機器人屬于服務型機器人,比較容易。況且,木木機器人有很多自主創新的技術,與國際水平可以說不相上下。
據了解,木木機器人是一家源自華為的創業團隊,是國家人工智能標準總體組全權會員單位,第一個通過國家服務機器人認證產品、工廠CR雙認證企業。此次落戶的臨港奉賢園區經過十年的高速發展,已陸續引進美國NAMSA、君實生物、透景醫療、桂林三金、貝朗醫療、術凱手術導航機器人、豐凱醫療等一大批生命科技先鋒企業。
此次合作對于雙方來說有著重要意義。
蔣化冰
木木機器人創業四年至今已經到了即將騰飛的階段,臨港奉賢園區是助力的重要伙伴。未來,企業將引進更多的技術資源、醫療行業資源,與園區、整個行業一起推動醫用機器人產業加速前進。
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很薄,因為傳統的幾家企業已獨占鰲頭,我們認為木木機器人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創業團隊。作為智能制造企業,他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信通過雙方的相互促進,會越來越好。
鄒林昆
國內醫院物流機器人未來可期
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也是解決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臨港奉賢園區是臨港集團、光明集團、奉賢區政府合作開發的新一代產業園區,正積極轉型升級成為以智能制造、智慧社區、低碳生態、宜業宜居為特征的“臨港奉賢智能新鎮”。
鄒林昆先生強調,目前習慣從工業機器人的角度去思考,然而服務型機器人未來大有可為,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勞動效率,而且可以降低勞動成本。
醫院物流機器人屬于服務型機器人,最早始于美國,在歐美有數百家醫院已投入應用,大大解決了醫院人工不足的問題, 然而國內醫院環境復雜,對于物流機器人的應用存在難點。“現在最大的一家國外的醫院物流機器人公司已經做了近200家醫院,但一直沒有進入中國市場”,蔣化冰解釋說:“一是因為在中國沒有競爭對手,所以價格特別貴。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國外的醫院條件普遍比中國好,走廊比較寬,專門有一個設備層,不用跟人流混用,中國醫院大多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要在中國醫院應用,物流機器人必須能夠在人流當中穿梭,適應國內醫院的窄通道、急轉彎。隨著激光識別、視覺識別等基礎技術的逐漸具備,國內的醫院物流機器人解決了這一難題”。
在蔣化冰先生眼中,國內醫院物流機器人更適應中國環境,領先于國外的競爭對手,如果中國和國外差不多齊步走,中國的優勢會更加凸顯。但由于起步晚,還有90%的技術難題等待我們一一攻克,行業未來仍可期。
人工智能大熱 企業是否要追風
木木機器人早期的目標很簡單,不是未來的新領域就不做,要做就做新領域的第一。蔣化冰先生評價說,早期的目標稍微有點狂。木木機器人接觸了醫療也是機緣巧合,在推出了諾亞醫院物流機器人之后,找到了新感覺和新目標。也正是這時,蔣化冰發現可以通過技術力量提高醫院效率,降低醫療成本,感受到了其中的人文關懷。“我們會長期深耕于醫用機器人包括現在做的醫院物流機器人,未來也在考慮策劃進入手術機器人。”
在人工智能技術日益火熱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追風”。在內行人眼里有些機器人屬于弱人工智能,技術含量不高,然而在外行人看來技術含量很高。有些人甚至稱呼機器人為“傻蛋”。針對這一問題,蔣化冰先生談了談自己的看法。
追風的結果就是死掉一大片,但也會成就少數幾家企業。反過來看,成就的少數幾家如果不“追風”是沒有成功機會的,追風還是要追,但要會追。任何一項技術最開始一定是“傻”的,“聰明”是不斷積累、成長的結果。關鍵是要在技術不那么完善的情況下找到一些重點,使它能夠局部好用,然后慢慢全部好用。面對新趨勢我們要敢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擁有辨別能力。
市場空間大、未來前景廣闊是蔣化冰先生在專訪當中經常談到的詞,他認為目前行業從業人數、產品功能和產業勢頭都處在小規模發展階段,企業應該有開放的產業化概念,除了自身努力之外,可以與同行合作,可以與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合作,用平臺化開放性的思路將“盤子”做大。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