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看過這樣的電影……“智能”機器人脫離控制,給人類帶來無盡的混亂。人類深陷苦戰,直至影片結尾,才能看到些勝利的希望。
然而,不管好萊塢大片這種種“預測”,就我而言,無論身在何處,或是目及何方,我都深深折服于機器人技術和智能機器人領域的不斷延伸;它們在空中、地面、大海甚至深海無所不及。
科幻小說在不斷變為科學事實。
全球范圍內,美國和其他軍事力量在世界各地部署了數以萬計的機器人。現在,在中東人們對武裝無人機已經習以為常;人們運用無人駕駛車輛執行炸彈清除任務,使用水下無人機幫助清除水雷和ISR。
然而,這些技術仍在不斷擴張和發展。就在今天,我看到LinkedIn推送新聞中的一條波士頓動力公司“簡史”的視頻,深受震撼。機器人執行任務時動作的嫻熟,看上去幾乎與有機體無異。
關于AI使用的爭論歷來已久,正如當前以Elon Musk代表的AI反對派和Facebook創始人Mark Zuckerberg等支持者間的針鋒相對,我無意加入這一爭論;當然,機器人AI的成熟度是上述機器人背后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然而,我關注的是促成視頻中展現的順暢、無阻礙、自然運動等方面的其他關鍵因素。這離不開流暢、精確、強大、相對輕質的運動控制系統的使用。
在科爾摩根航空航天與國防部工作,我非常關注自控機器人趨勢和需求的驅動力和影響。超級大國(包括俄羅斯和中國在內)以及ISIS等叛亂組織正在研發自己的戰斗機器人。這場爭相打造最先進攻擊和防御機器人技術的競爭是否已經拉開序幕?
科爾摩根一直秉持“遠離作戰機器人之傷害”的信條。在民用和商用細分領域,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自主機器人系統安全和有效的集成,而將成熟、智能和潛在武裝的機器人集成到防御領域,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讓我們以好萊塢經典的老派方式結尾,簡單說上一句……
“我還會回來的。”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