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風險,就是城市軌道交通項目要想盈利,還是得有人口支撐和經濟發展。
目前全國的地鐵至少90%以上的線路都不盈利,更多是支持市民出行和經濟發展的公共服務項目。以往是可通過地鐵物業的概念來創收的,現在中央嚴控房價上漲,地方政府投資軌道交通如何盈利真的是個難題。
賺不了錢,就需要進行補貼了,最近內蒙給經濟數據擠水分,就直接叫停了包頭和呼和浩特的軌道交通建設,缺錢啊。
另外是新能源車和鋰離子電池增速達到51.1%和30.6%,
汽車電動化中國,美國,歐洲都在強力推進,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幾乎所有國內電動車企業都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唯一的例外是國內電動汽車的老大比亞迪,2017年在中國市場銷售總共113669輛電動車,增長僅僅11%,和行業平均51.1%的超高速增長相去甚遠,當然這不妨礙比亞迪宣傳自己是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四連冠。
只想提醒一下比亞迪,排名第二的北汽,2017年銷量為104520輛,已經是比亞迪的92%了,
而其增幅為 +125%,比亞迪辛辛苦苦多年提前研發大量投入建立起來的電動汽車技術優勢,如今不斷喪失,不斷被競爭對手追上。
2018年比亞迪很有可能被北汽超過,喪失中國市場電動汽車老大的地位。
當然比亞迪唯一可以安心的是,中國市場除了比亞迪和北汽超過10萬輛,其他公司還差的很遠。銷量第三名的上汽,銷量只有4.42萬輛。中國電動汽車目前是兩強的態勢。
不過上汽的電動汽車銷量雖然比北汽和比亞迪差了一個量級,但是增速高達121%。
上汽是實力遠遠超過比亞迪的巨頭,如果說北汽的電動車,還只是些低端為主的話,
比亞迪還可以自我安慰說,就算銷量被北汽超了,但是畢竟比亞迪的秦,唐,宋等還是占據了中國電動車的中高端市場。
上汽可是實力遠遠超過比亞迪的汽車集團,一旦新能源車做大,比亞迪是很危險的。
另外十強當中,還有兩家要注意,
一家是在自主品牌方面做的最好的長安汽車,
2017年其電動汽車銷量達到了2.9萬輛,增速高達487%,這可是五倍的增長。
另外一個是排名第十的吉利電動車,我們知道吉利在燃油車領域穩扎穩打增速驚人,品牌價值不斷上升,其2017年在電動車領域也銷售了2.4866萬輛,增長了45%
其中縱觀2017年中國電動汽車十強,
比亞迪,長安,上汽,吉利,北汽這五家總體更有前景,
其他江淮,奇瑞,眾泰,知豆,江鈴不評價。
國內電動車產業,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帶頭大哥和領軍企業
通訊設備帶頭大哥是華為,智能手機是華米OV,國產芯片是海思,視頻安防是???/a>威視,云計算產業是阿里,無人機是大疆,軌道交通是中車集團,聲學電子元件是瑞聲科技,顯示面板是京東方,動力電池是寧德時代。
而電動汽車呢?
目前做的最好的是比亞迪,不過有點遺憾的是,比亞迪離帶頭大哥的形象還是有不少差距,缺乏領袖氣質。2017年在行業增長50%以上的情況下,比亞迪卻只增長了11%。
帶頭大哥型企業,應該是具有扎實的基礎能力,強大的基礎能力,
能夠讓其不管在逆境還是順境下都能表現出高人一等的能力。
像比亞迪這樣在順境下反而持續的發展勢頭低人一等,是很罕見的,說明其本身存在結構性的問題。比亞迪的領先建立在王傳福的技術眼光,提前進行了布局,很遺憾比亞迪沒有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建立起市場絕對領先,反而技術帶來的初期市場優勢已經在不斷喪失。
實際上,比亞迪集團2010年營收為466.85億元,到了2017年前三季度為739億人民幣,預計全年為1000億人民幣左右,7年增長一倍,年增速才11%,這不是一個讓人滿意的增長。
我們對比下上面的那些“帶頭大哥”型企業,
華為2010年是1852億元,2017年超過6000億元,增長三倍。
京東方2010年80億元,2017年前三季度694億元,全年預計超過900億元,增長10倍;
海康威視2010年36.05億元,2017年前三季度277.3億元,全年預計超過350億元,增長10倍;
寧德時代2010年還沒有成立,2011年才成立的,2017年已經超過比亞迪成為全球最大動力電池供應商,上半年營收63億人民幣。
瑞聲科技2010年營收才34億元,而2017年前三季度139.7億元,全年預計超過180億人民幣。增長5倍
大疆科技2010年營收為300多萬元,2017年銷售額超過180億人民幣,比2016年增長80%。
就連市場已經非常飽和軌道交通產業,2010年中國南車+中國北車的營收為1270.93億元,而到2017年中國中車集團前三季度營收為1406.66億元,由于市場原因比上年有所下降。
而中車營收2016年為2297億元人民幣,實現凈利潤113億人民幣,讓比亞迪望塵莫及。
制造業企業尚且如此,像阿里這樣的更不用說了,2010年營收才55.57億元,2017年財年1582.73億元。
比亞迪的發展不僅不能和其他行業的領頭羊比,也無法和汽車同行比較,不要說吉利,長城,廣汽了,
就算和規模最大的上汽比較,上汽的營收2010年是3657.24億元,2017年上半年營收為3964.06億元,同比增長12.85%。上汽在那么大的體量基礎上也增長一倍還多。
比亞迪引進奧迪的設計師,改變車型外觀設計,都是戰術性的舉動,比亞迪的管理架構短期內難有顛覆性變動,簡單的調整事業部,不對其公司治理架構進行徹底修正,不構建整改的研發,銷售,人力資源流程,該公司很難承擔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領導者的重任。
如果比亞迪不進行徹底的治理變革,必將繼續延續永遠二三流的命運,無法成為超一流企業,只會隨著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總體的發展而發展,
延續一直給人希望,一直讓人失望的態勢。
更要命的是,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這個核心產業沒有做好的情況下,又去做云軌項目,這是典型的丟西瓜撿蘋果。軌道交通產業的規模遠遠不能和電動汽車比,軌道交通全球超級巨頭中車集團一年也就是2300億人民幣的營收,300多億美元的規模。
這跟汽車產業是完全不能比的,全球營收過千億美元的汽車公司都有8家,像大眾,豐田營收都超過2000億美元,是德國和日本最大的工業企業。
縱觀過去的十幾年,比亞迪始終難以抵制多元化的誘惑,說明其內在缺陷一直沒有得到改善。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崛起,單看比亞迪是不行的,長期還是要看上汽,吉利,廣汽這些公司能否做起來,比亞迪只能作為集團軍中的一個軍,和大部隊一起沖鋒,缺乏力挽狂瀾,獨占鰲頭的能力。
電動汽車里面,電池的成本是大頭,而且是占比最大的部分,電動汽車產業肯定會帶動電池的發展,所以我國2017年鋰電池產業增長超過了30%,
和電動汽車領域比亞迪不斷被其他公司迫近一樣,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已經超過了比亞迪,成為最大贏家,比亞迪在自己賴以起家的電池產業也被人超過,失去了老大的位置。
寧德時代2017年上半年營收62.94億元,凈利潤為20.2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56億元。按照歸母凈利潤計算,這個29.5%的凈利潤率在制造業可以說是逆天了。
寧德時代現在正在準備上市,市值過千億應該問題不大,很可能成為創業板第一大市值公司。
最后一個增長了30.6%的太陽能電池,
光伏發電已經在全球逐步實現平價上網,中國也在大力推進光伏發展,在中國市場猛增的帶動下,去年全球光伏產業出貨出現猛增。全球最大的中國市場具有指標意義,2017年前三季度新增裝機達42GW,同比增長60%。
由于光伏發電的終極目標就是平價上網成為最便宜的能源,因此降成本是最大考驗。
中國公司隨著工藝的不斷突破,在成本方面的優勢越來越大。降低成本其實是個技術活,除了人力成本以外,還需要有很強的供應鏈能力,制造工藝的優化和產線管理以實現高生產效率等等。
在光伏領域,中國公司已經占據了全球壟斷地位,下圖是2017年4月365光伏發布的全球光伏20強,這是一個綜合性排名,不只是組件,還包括電池片,硅片等,外國公司只有6家,其中美國2家,德國2家,韓國和日本各1家。
依然是熟悉的畫面,除了中國全部是發達國家企業,
光伏產業在中國進入之前,是高科技產業,利潤率高的驚人,號稱堪比賣毒品。
中國光伏的開路人尚德的施正榮,一度還是中國首富。
實際上,光伏可以看成是中國第一個崛起的高科技產業,說是高科技產業,是因為在硅材料上實現高效率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并且還要商業化量產控制成本,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然了,中國企業大批進來后,憑借著制造技術的突破和驚人的生產效率,這個產業已經暴利不再了,再稱為高科技產業已經不合時宜,但是仍然可以看成是中端技術產業。
在以前,這個產業讓人詬病就是,中國人辛辛苦苦把價格降下來了,但是最大的光伏市場卻在歐洲和美國?,F在中國終于成了全球最大光伏市場,我們在上游降成本的努力,可以讓下游的中國市場成為受益者。
到現在,不只是光伏組件,電池,硅片,硅料等,上游的光伏裝備也開始大規模國產化。
例如自動串焊機,2010年以前都是要從國外進口的,都是德國,美國,日本等國的設備,今天新增的串焊機幾乎都是國產了,一些技術相對落伍的公司美國komax,日本NPC,toyama等都相繼退出串焊機市場
中國的隆基股份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光伏產業最賺錢公司,而且預計會繼續保持,
隆基股份2017年前三季度的營收達108.46億元,同比增長27.2%。凈利潤達22.41億元,同比增長104%,凈利潤率達到20.66%。這個利潤在制造業是什么水平,蘋果公司的凈利潤率差不多就是20%多點。
隆基股份在單晶方面的技術競爭力是其獲取利潤的保證,2017年上半年把營收的超過7%投入到研發,其組件效率和硅片工藝都得到很大突破,提升了公司競爭力。
雖然光伏產業中國總體已經實現了全球壟斷,但是在最上游的硅料領域,我國的硅料企業雖然份額上已經占了全球一半,但是技術上還需要提升。
另外電子級硅料,我國一直沒有實現突破,只能生產光伏用的硅料,純度要求相對較低,同時即使是光伏用硅料,制造工藝也還需要突破,制造工藝不突破,成本和質量上就形不成優勢。
隆基股份短期內肯定會受益于單晶技術的突破,在過去的很多年,更為高效的單晶一直賣的不如多晶硅組件好,主要原因還是成本,制造工藝和技術的進步帶來成本下降,單晶的比例會有上升。當然多晶電池的效率也在往上走,長期來看還是會共存競爭。
除了上述的增速超過30%的六大工業品以外,實際上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也保持了高速增長,
2017年1-6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2201.3億元,同比增長19.1%。其中,設計業同比增長21.1%,銷售額為830.1億元;制造業增速依然最快達到25.6%,銷售額為571.2億元;封裝測試業銷售額800.1億元,同比增長13.2%。
當然了,集成電路產業20%的增速也快于制造業整體速度。2017年我國芯片產業最大的異軍突起者就是比特幣挖礦機芯片設計公司比特大陸了,當然比特大陸主要是提供螞蟻挖礦機,里面的芯片為自己設計,并且委托臺積電制造。
比特大陸自己的說法,其挖礦機已經占有了全球市場的70%以上,和大疆在無人機領域的地位類似。
事實上,比特大陸已經成為臺積電在中國大陸最大的兩個客戶之一,另外一個是華為海思。
2018年1月18日,臺積電舉辦的法說會上,總經理暨共同 CEO 魏哲家在法說會上表示,目前臺積電已經有超過 10個客戶流片了 7 納米工藝制程,這其中中國大陸就有兩家,海思和比特大陸。
臺積電法說會上的原文:
“近期,我們可以看到加密貨幣挖礦芯片的需求猛增。加密貨幣挖礦要求大規模、高性能和低功耗的計算。而臺積電先進的制造工藝則能很好地適應這種需求。”
“18Q1雖智能手機步入淡季,但挖礦與HPC的需求強勁,公司預期營收為84~85億美元”
比特大陸是全球挖礦機的霸主,也是臺積電最大的挖礦機芯片客戶。
由于挖礦機芯片更多在意性能,加上搶占市場黃金火熱時間,對價格不是很在意,因此比特大陸甚至對華為海思的麒麟芯片產能形成了擠壓效應。
根據集微網獨家報道,其從供應鏈了解到的消息,2017年12月比特大陸在臺積電的10nm制程的訂單超過了華為海思的麒麟芯片。
2018年1月臺灣《天下》雜志報道,
“回顧2017年,半導體業的最大驚奇,就是第三季突然竄出的比特幣挖礦芯片需求。業界估計,該季對臺積電的營收貢獻,甚至與當紅的Nvidia不相上下?!耙荒暌郧拔覀冞€不大知道什么叫比特幣,結果現在跟我們買了很多晶圓,”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接受《天下》專訪時高興地說。更神奇的是,壟斷全球八成挖礦機芯片的比特大陸,竟是兩個30幾歲的北京小伙子,在短短4年內打造出來”
“2017年10月19日,臺積第三季法說會。當時,許多法人都注意到一個不尋常的數字,臺積的運算業務,竟較前一季大增46%。
臺積電共同執行長劉德音解釋,這來自一股又急又猛的虛擬貨幣挖礦需求,為第三季營收增加了3.5億到4億美元。這樣的營收漲幅,預計也將延續到今年第四季?!?
“美商聯博證券于17年11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臺積第三季的虛擬貨幣ASIC芯片收入,“我們相信大部份來自比特大陸,世界最大的比特幣ASIC設計公司?!?
“一位不愿具名的臺積大客戶主管表示,比特大陸一年在臺積電下的訂單已經高達15億美元,足可列入臺積前十大客戶。”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華為最新海思麒麟970芯片的訂單額。
恐怕華為做夢也沒有想到,中國大陸居然在一夜之間崛起一家能夠超過海思麒麟970代工訂單的芯片巨頭,根據集微網的估計,比特大陸2017年營收達到143億人民幣的公司。
2:制造業里面哪些產業已經是夕陽產業了?或者說哪些產業發展的不太好?
我國制造業的主要產業里面,哪些已經總體停止了高速增長,或者甚至是陷入了負增長?
一個是紡織業,全年增長只有4%,雖然這個產業自動化機器不斷普及,但是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了,實際上,很多中國紡織公司都在不斷的走出去。例如在埃塞俄比亞
2016年陽光集團一期投資5億美元,占地80公頃,2017年陽光集團簽訂計劃投資9.8億美元意向書,在埃塞建設以毛紡產業為主的綜合生產基地;
無錫金茂公司在埃塞投資4000萬美元創辦色織面料與服裝工廠;
中國華堅集團于2015年4月啟動埃塞-中國東莞華堅國際輕工業園的建設,預計項目整體將于2020年竣工
另外一個是高耗能產業,
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0.3%,什么是黑色金屬呢?主要就是鐵及其合金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5%,什么是有色金屬呢?除開黑色金屬就是有色金屬,比如電解鋁,就是屬于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還有一個是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只有3.7%,這個行業包括什么呢?比如玻璃,瓷磚,陶瓷,磚,瓦,石材等等。
另外一個是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也就是化學工業,包括農業用的化肥,農藥,以及涂料,顏料,寫字用的墨水,日化產品,專用化學產品等等,這個產業僅僅增長了3.8%。
這個產業增長這么低其實是不應該的,
尤其是日化產品,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我國日化市場外資占有壓倒性優勢,
不要說各種品牌的化妝品基本來自歐美和日韓了,就算是日常用的牙膏,洗發水等等,尤其是嬰幼兒使用的日化產品,外資也占據優勢。
我國納愛斯,立白,藍月亮,上海家化公司在體量上與外資巨頭例如寶潔,聯合利華,歐萊雅等有著20倍甚至以上的差距。
2017年財富世界五百強里面,寶潔公司717億美元收入,聯合利華收入583億美元。
中國最大的浙江納愛斯也就是200多億人民幣銷售額,
另外一家廣州立白2017年剛剛突破200億人民幣,這個增速是很慢的,因為立白2016年營收為191億人民幣。
上面的化學原料制品、非金屬礦物制品、黑色金屬冶煉、有色金屬冶煉四大高耗能行業占了全中國用電量30%,如果你仔細觀察這些產業的產值,會發現這些高耗能產業已經多年持續了產值緩慢增長甚至負增長的態勢,而行業利潤則隨著國家去產能總體調控的力度而大起大落。
我們都知道2017中國工業利潤總額75187.1億元,比上年增長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個百分點。增長這么快是不同尋常的,不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
我們仔細細分一看,原來是2017年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4586.8億元,比上年增長2.6倍;
而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66511.1億元,增長18.2%;
原來是煤炭為主的采礦業因為去產能而利潤暴增,但是出去采礦業,制造業進入也增長了18.2%,是哪些產業增長最快呢?
除去我國蓬勃發展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22.9%以外;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總額比上年增長2.9倍,
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27%,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40.9%,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20.5%,
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8倍,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8.6%,
所以這些產業,再加上一個采礦業(不屬于制造業),利潤都是大起大落狀態,總體利潤率也很低,必須依靠政府出手來嚴控產能,否則依靠市場自由競爭,一定是全行業虧損。
另外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增長了6.3%,增速尚可,但是低于總體速度,我們汽車上用的輪胎,尤其是乘用車上的輪胎,國產的份額還非常小。
金屬制品業增長了6.6%,也低于平均水平。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只有6.2%,這其中航空航天發展速度很快,軌道交通受城市紅利也有較快發展,主要是船舶工業繼續慘淡經營。
1-11月份,我國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686億元,同比下降5.1%。其中船舶制造產值1650億元,同比下降8.6%;船舶配套產值230億元,同比下降8.5%;船舶修理產值124億元,同比增長14%。
我國船舶工業存在的問題是,在升級向上突破的時候遇到國際大環境不好,需求低迷,同時又集中于中低端市場,競爭激烈,造成發展緩慢。我國造船產業還要進一步提高集中度,通過不斷的整合做強做大是唯一的出路。
當然,也有一些有利的變化,比如中國從來沒有制造過郵輪,這是典型的高端產品,以前一直由歐洲公司占據。
20172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與美國嘉年華集團、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簽署了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建造備忘錄協議(MOA)。根據協議,該郵輪將在中船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第一艘新船預計于2023年交付。日前,常石集團(舟山)造船有限公司宣布,力爭在2021年底造出中國第一艘郵輪,目前郵輪基礎設計工作已經開始。
除了以上產業以外,我國其他主要的制造業產業增速,都處于較快增長的態勢。
為什么我對中國制造業充滿了樂觀,為什么唱衰中國制造業的言論不可信?
2017年中國制造業產值242707億元,如果按照6.75的全年平均匯率,那就是3.596萬億美元。我在中國制造在世界到底什么位置里面寫過,
查詢世界銀行官網,2015年中國制造業產值是3.25萬億美元,是美國+日本+德國的制造業產值的87%,而2015年世界制造業總產值為12.157萬億美元,中國占世界的26.7%
到了2017年,中國制造業3.596萬億美元已經幾乎接近美日德三國之和(由于2017年人民幣匯率下跌,所以還是差了那么一點),占世界制造業總產值的比例估計接近30%。
在這么大的體量上還能實現7%的增長,一定說明中國有大批的產業份額在上升,有大批的公司技術在不斷進步升級奪取了國外公司的份額。7%的超巨量增長意味著,我們幾乎所有的制造業產業,不管是落后的還是先進的,世界市場份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誠然我國在很多領域處于落后地位,比如農業機械,儀器儀表,集成電路,中高端汽車,電子被動元件,醫療器械,但是請記住,總體產值在以7%增長,這說明產業升級是全面性的,而不可能是個別產業,仔細深入到這些落后產業里面去看中國公司,就會發現大批中國公司都在快速增長,行業總體份額都在不斷提升。
即使在一些我國看起來慘兮兮的產業,我國份額也在逐漸提升,典型的就是國產機床,這些年一直可謂在掙扎中前行,整體行業利潤率很低,人才流失嚴重,競爭力提升緩慢,但就是這樣一個產業,2017年1-11月份,機床工具行業的進出口貿易逆差為32億美元,而2010年這一數據為134億美元,也大大有所進步。
7%的增速意味著什么呢?我們不說7%了,我們就保持6.5%的增速,到2025年我國的制造業產值占全球比例將一定超過40%,甚至有可能接近50%,也就是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制造業產值之和。
經常有人說,我們實驗室的科研儀器設備和耗材都是進口的,我們農場的農業機械也是進口的,我們工地的工程機械也有外資品牌,馬路上的好車是德國的BBA,我們醫院的設備耗材是美國貨,我們公司買的電容電阻等被動元件是日本的
我們要這么看,
1:即使到2025年,我們占了全球制造業產值的40%,我們也要看到,歐美日發達國家制造業產值加起來同樣能夠占到40%左右,所以一定還有很多市場是他們占據的。
2:這些落后的產業全部有中國公司在做
3:這些落后的產業中國公司份額全部在上升,相應的就是發達國家企業的份額在下降。
如果我們從宏觀的角度看,主要的兩個山頭還是集成電路和汽車及其零部件,另外還有一個儀器儀表進口也很多,其他的工業品進口總額都遠遠不能和這兩個比較了。
就以工程機械為例子,美國卡特彼勒,日本小松的技術比我國三一,中聯,徐工等要好,這個目前是公認的,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看進出口額,工程機械2016年我國進口只有33.2億美元,反而出口高達169.6億美元,順差136.4億美元。
工程機械很重要,但是集成電路,汽車,儀器儀表才是制造業主戰場。
同時無數的中國公司已經一次又一次的證明了,沒有什么技術是不可突破的。
當初我們用著臺式機的時候,里面全部是英特爾,AMD的CPU,當時覺得不可戰勝,我國沒有任何企業可以挑戰他們。而今天我們用著智能手機的時候,里面的處理器不知不覺已經有海思,展訊,松果了,而且份額在越來越高。
發達國家企業要想扼殺中國的制造業,最好的時機是中國公司尚在起步階段的時候,一旦中國公司開始逐漸形成規模,基本上就擋不住了。
我國高科技企業華為,1988年-2010年用了20年時間做到1852億人民幣,而2010-2017年僅僅7年時間,營收就突破了6000億人民幣。
這七年增加了超過4000億的營收,超過了此前20年的總和的2倍。
我國的京東方,2003年收購韓國現代的液晶生產線,進軍顯示面板業務,到2010年第一個七年,營收才80億人民幣。
而2010-2017,京東方的第二個七年,營收從80億猛增到900億人民幣。
這是讓發達國家頭疼的地方,在中國制造業尚未長大的時候,在他們最脆弱的時候,是扼殺他們最好時機的時候,背后有個有錢的中國政府在保護他們成長。
我國集成電路裝備和工藝落后,企業弱小無力投資怎么辦?中國政府就送來了02專項支持其成長。國產數控機床相關企業經營狀況原因研發不足怎么辦?中國政府搞起了04專項。
西方洋人天天希望中國搞市場經濟是有原因的,市場經濟嘛,弱肉強食,優勝劣汰多好。
當然更為重要的,中國政府的背后是14億中國人,夜以繼日的勤奮工作,源源不斷的提供產業升級的資金,
不管是華為,京東方,小米,上汽,吉利,比亞迪,寧德時代,還是中車,海康,大疆,瑞聲科技,匯頂科技,比特大陸,還是正在日夜攻關的長江存儲,中國商飛大飛機,中國航發的發動機,他們發展的背后也有你我的一份貢獻。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