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能幫助人類處理物流行業的重復性勞動,但菜鳥的大數據算法將為機器賦予靈魂。
“算法科學家比機器更重要。” 菜鳥網絡CTO王文彬在5月22日舉行的2017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說。
他表示,隨著一天10億包裹的時代即將到來,智慧物流將進入加速期。而菜鳥則建立了一個基于物流云端的開放物流平臺,與第三方合作伙伴一起,利用大數據、全局優化和柔性自動化的能力,為全社會的物流公司輸出智慧物流的解決方案,服務合作伙伴、商家和用戶。
大數據幫物流行業提升
過去幾年,大數據已在物流行業初步運用,智能硬件也在行業嶄露頭角。
以電子面單為例,阿里巴巴2017年報顯示,中國零售平臺上81%的商家在使用菜鳥標準化的電子面單,這比上一年的60%有了大幅提升。
菜鳥電子面單的打印速度是傳統面單的4~6倍,錄單效率提升了15倍,發貨速度提升了至少30%。在去年雙11的6.57億包裹潮中,菜鳥僅用3天多的時間就完成了九成的發貨,電子面單發揮了關鍵作用。
除了電子面單,菜鳥的智能分單、時效預測和物流地址庫等大數據產品也大大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正是通過這些物流數據基礎設施,菜鳥在過去4年里以社會化協同的方式,推動了中國主流快遞網絡從IT時代向DT時代全面升級。
而在智能硬件上,菜鳥也引進了越來越多的自動化分揀、機械臂、機器人等現代化設備,讓物流行業告別了以往“體力活兒”的形象。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介紹,從2011年到2016年,中國社會物流成本已經從18%降到了14.9%。而在這一過程中,物流行業最大的變化就是引入了大數據。
云上數據加速智慧物流
盡管大數據已經初顯威力,但王文彬認為,中國物流的信息化起步較晚,在大數據應用上還存在很多困難,“物流的信息化也是這兩年做起來的,消費者能看到物流詳情,也是這兩年才做到的,這的確是現實。”
菜鳥的統計數據顯示,物流業“信息孤島”程度高達90%,干線空駛率40%,符合現代物流要求的倉儲比例不過12%。這些數字的后果就是,2016年中國社會物流成本占GDP比例為14.9%,而同期美國則約為8%。
不過,起步晚的現實也意味著物流信息化還處在風口期。“現在新零售對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新的機遇。”王文彬說。
隨著快遞包裹數向每天10億量級邁進,在王文彬看來,未來5年是智慧物流的加速期,而物流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升級,即“從依靠系統經驗決策到大數據決策,從提升搬貨的效率到注重數據流動的效率,從自動化到靈活可拓展的自動化”。
王文彬表示,今天菜鳥做出來的數據產品,物流公司不會只是拿著這些預測就用,一方面物流公司對這些東西缺乏認知和信任,另外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技術還不是最完美的。
顯然,王文彬對目前大數據更多的時候只是作為指導的現狀并不滿意,他的愿景是真正實現用數據做決策。
王文彬對《天下網商》表示,“從數據指導到數據決策,我覺得第一個前提就是說所有的數據必須要在線化,而且必須是流程數據也要在線化。”
作為大數據處理的基礎設施,菜鳥正在大力推動中國社會物流數據上“云”,因為這將從根本上實現物流數據化、在線化,同時聚合數據孤島,集中解決安全性問題,降本提效。
機器取代人?算法科學家賦予機器靈魂
未來每天10億個包裹,智能化是關鍵的解決方案。AGV機器人矩陣、無人化流水線、配送機器人和無人機,越來越多的智能化物流設備將出現在物流行業。
但智能化是否意味著機器取代人呢?
王文彬對《天下網商》表示,機器可以取代的更多是封閉環境和人力重復的工作。“今天末端的配送機器人,可以用算法解決路徑優化的問題,但路面障礙、極端天氣怎么處理?在一個開放性環境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在王文彬看來,機器要在更廣的范圍內取代人,還有非常多的技術和法律問題需要解決,這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未來最重要的不是機器人,而是算法科學家。”王文彬說,“算法賦予機器靈魂。”
一方面,包括自動化設備在內的物流硬件都面臨著靈活性低、無法應對種類豐富的SKU;另一方面,硬件設施設備的可拓展性低,無法應對動態變化和急劇增長的物流需求。
王文彬指出,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是物流智能化的基礎,要實現任意規模、場景下的按需定制和快速部署,就需要算法支持下的柔性自動化,包括無人駕駛、智能配送等。其中,如何實現柔性配送將是最大的挑戰,也有著無限的可能。
“如果我們的系統足夠智能,比如汽車的后備箱,是不是可以變成代收點?”王文彬說。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