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領域就是技術驅動的,它不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而是技術驅動的創新。
黃榆鑌是原GGV合伙人,也是投資界的一員“老將”了。自2000年起,他就開啟了自己的投資生涯,先后參與投資并成功上市的項目有兆日科技、超力高科、梅花集團以及榮慶集團等。2014年,他和前IDG合伙人毛丞宇一起創辦了云啟資本。現在,黃榆鑌主要關注人工智能、企業級服務、智能硬件等領域。
現在,云啟資本在人工智能領域,先后投資了擎朗科技、Robby等機器人公司,以及智能環保電池和動力系統項目Immotor。在黃榆鑌看來,“智能+動能”的機器人黃金時代,正在徐徐拉開帷幕。
近期,黃榆鑌接受了黑智(ID:VR-2014)的專訪,在其中,他詳談了云啟資本的“一條線”投資布局,以及對于人工智能創業項目發展的看法。“人工智能領域就是技術驅動的,它不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而是技術驅動的創新。”他說。“有自己獨特的技術、建立屬于自己的壁壘,是一家公司能夠長遠走下去的支柱。”
云啟的“一條線”投資布局
通常我們投資之前的習慣是,先去對市場做深度分析,看清了這個方向以后,再做系統的布局。
云啟資本投資的從企業級服務到人工智能,這些技術型的創業項目,其實覆蓋領域是很廣泛的。云計算領域,在基礎架構的IaaS層,我們投資了云英CloudIn,還有CDN的云化項目;再到PaaS,比如說基于docker的平臺,我們也投了兩個項目;在AI領域,我們投資了通用機器人平臺擎朗科技,生產在室內自動行駛的服務機器人,以及兩個MIT的高材生創辦的送貨機器人Robby,我們還投了Immotor,它研發的電池是機器人最基本的動能。
我們投資的面可以說是非常廣的,但實際上,它是建立在這樣一個系統布局的投資邏輯之上。
這是一條線。在之前,我們主要投資了先進制造業相關的硬件項目。而硬件和計算機相結合,當硬件加上了無線,加上了WiFi,加上藍牙或傳感器,它就轉化成了智能硬件產品。之后我們投了云計算、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等相關項目,而它們,就是智能化的代表。有了智能,還需要動能,進而,我們的投資方向會關注電池、電機、機械臂等相關項目。而當“智能+動能”,就可以產生出下一代機器人。
這樣做的優勢是什么?我們的資源,可以和我們的所有創業公司共享。在這個產業鏈條之內,每個公司會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說有一個團隊在計算機視覺、在自動駕駛領域有能力,而我們可以把和電池、機械臂等相關的項目推薦給他們,去對接、去溝通。甚至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把上市公司和創業公司進行對接。上市公司會希望關注創業公司在做什么,創業項目也會需要了解已上市公司的市場需求。而我們,就是中間這個信息的平臺。
在我看來,一個項目,公司本身要有市場前景,這是我們最看重的,也能在我們系統的投資組合里產生合作的機會,這是最好的選擇。
云啟投資的Immotor,我覺得它是很有前景的項目。現在不管是做電瓶車,還是機器人,或者是做智能汽車、電動汽車,都對同樣的零部件有需求,那就是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我覺得應該有一個專業的公司,把它做得更好,用更高的產量分攤研發成本,實現成本降低,提高性能的性價比,給客戶帶來價值。現在,Immotor就與云啟投資的另一家服務機器人公司在談合作,為其機器人提供超級電池。
對我投資的創業團隊,我也總會去推動他們。如果你和他們問我怎么樣,我總覺得他們會說:“壞人,我一點都不喜歡他”(笑)。我會和他們花很長時間,去做頭腦風暴。項目應該向哪個方向去?我會提出很多、很多的問題。也許有的問題是合理的,也許有的問題就是不合理的。我對項目管得實際上不多,因為我不會去過問公司的管理細節,但我會關心公司的發展策略和方向。我認為,一個對的戰略,對一家公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會花時間和創始人、和團隊去討論這件事。如果戰略對了、執行力又夠的話,這家公司,就會殺出一條活路。不過我怕他們會罵我的,覺得我給他們的壓力太大了。
我喜歡投底層技術這一塊。現在在國內,投這塊的人特別少,懂的人更少,但這也讓這個領域估值的要求會比較合理。更重要的是,我覺得在國內這是需要推動的一塊。之前,大家都愿意去投商業模式驅動的項目,而不是技術驅動。我更愿意去看一些比較獨特的東西。
技術型創業項目發展需要的周期可能會比較長,技術是需要沉淀的,需要時間去研發,可能沒有爆發性。但我們有耐心,我愿意去支持新的技術。
2003年,我投資了瑞聲科技(AAC),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現在它已經是百億美金級的一家上市公司(黑智注:瑞聲科技作為電聲元器件制造商,一直是蘋果和三星等手機廠商的主要供應商,也是蘋果新一代FORCE TOUCH技術的核心供應商)。我覺得一家公司要做的長久的話,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技術。通過砸錢、做市場行為去推動銷量,那是短時間內可行,可一家公司如果要長期走下去、深入行業的話,必須要有自己的獨特技術,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壁壘。
iPhone6和之前的iPhone產品不同,瑞聲科技的觸覺反饋馬達是一種更為智能的振動馬達,會根據不同場景提供不同的振感反饋。蘋果去年推出來,我相信國內的手機5年內也會配備它。蘋果做了雙鏡頭,5年內其他的手機廠商也不止一家會有雙鏡頭。或者說這些零部件,我能幫你節省20%的成本,誰還會不用?我和瑞聲聊這件事的時候還是2011年左右,研發了四五年后產品才終于出來,但是蘋果手機的出貨量,一下子就讓這件事變得很可觀。
有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對變現考慮太多。我們當然也希望賺錢快,但我真的覺得,一家公司,沒有六七年時間的,是很難做到上市的程度的,你必須要沉淀你的技術、沉淀你的客戶、沉淀你的品牌,則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尤其是現在的人工智能領域,比如說自動駕駛,沒有5-10年的時間,這個市場是起不來的。如果你跳進去投了一家自動駕駛公司,就不要只給它三年時間。
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的投資機會
現在走向熱門的人工智能領域,有不止一個值得投資的方向。例如無人駕駛,除了汽車上的自動駕駛,也有室內的——比如服務機器人,它需要從一個地方走到另外一個地方,這也是實現了所謂的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是個非常大的領域,除了解決方案之外,其中利用的傳感器、激光雷達、深度攝像頭,這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領域。
在智能機器人領域,AR/VR在其中也有很大機會。以及工業機器人,機械臂等零部件的制造,在其中都有很多的投資機會。
可以想一下,機器人還有很多的應用場景。掃地機器人,現在可以加上感應器,能夠有序地掃地,它是可見的已經起來的一個市場,我預計至少應該有百萬級以上的量級。無人機也開始加入了智能技術,越來越聰明,提高了各種能力,在國內,大疆等無人機公司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但怎么樣加上更多的感應器,讓無人機飛得更加穩定,我覺得還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此外,教育和玩具型的機器人,隨后也應該會發展起來。室內服務機器人,以及室外短距離行走機器人,也是我看好的方向。現在軟件這方面,圖像識別等技術獲得了極大的進步,將來它們比拼的就是數據量和模型的比拼,而非算法,因此我認為,它們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找到應用場景讓它們去發揮。而上述這些,都將是未來有潛力的大領域。
人工智能和行業的結合,我認為,機器在取代勞力密集型的工作上面,會發展特別快。現在也有很多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比如股票買賣,因為它需要追求速度。
在我們看這些的時候,其中不妨借鑒下亞馬遜的ECHO。國內很多人看機器人,認為它就要有人形;并且國內的機器人喜歡有很多功能,功能全,但都做不到極致。ECHO只是音箱,它沒有頭和眼睛、四肢,也不會行走,但是它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它最成功之處,我認為,在于它是一個自帶數據的機器人。它能夠收集用戶的需求和問題,不斷自我學習。
AI創業不妨采用“大疆打法”
國內的人工智能創業項目,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多產品沒有特別的亮點,功能很多,但缺乏差異化。現在,大家把注意力很多放在壓低成本上,但我認為從長期來講,這并不是非常好的策略。在AI領域創業,需要的研發費用是比較高的。我理解創業者的“省吃儉用”,一代產品不賺錢,下一代產品怎么去研發?但是下一代產品出來時,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你有沒有拉開你和競爭者的距離?
我想鼓勵創業者們,互聯網創業的打法,是低價獲取流量和用戶,這是一種方式;但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比如高價產品,高毛利,集中基金研發下一代產品。我把這種方式叫做“大疆打法”,大疆就是一個成功案例,我覺得我們應該多學習它的運營模式。
我投資人工智能領域的項目,會更關注團隊的技術能力、他們最突出的亮點在哪里。這是百花齊放的時代。技術型創業者或許很多人會說他們在商業思維方面是有所欠缺的,但怎么講,很多人可能之前都是在做研究,那么在商業上可能會有所缺乏,但我相信他們都是非常聰明的人,如果給他們機會,他們應該也可以做得很好。人工智能創業,到最后,還是你的專業領域最重要。如果你沒有技術積累,要做深度學習,這是非常困難的。
人工智能領域就是技術驅動的,它不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而是技術驅動的創新。
人工智能在這幾年,突然間就熱了起來,很多人跳進來,也有很多公司的估值,會出現超高的狀態。但我相信,再過一段時間,市場也會回歸理性。每個領域都是會有這段大家“交學費”的過程,在我看來,可能再過6個月,也有很多人會跳出去,也許那時,投資的最好時間才會到來。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
2025-04-07 09:49
2025-04-07 09:43
2025-04-03 09:11
2025-04-03 08:56
2025-04-03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