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是“工業4.0”時代最典型的特征,通過智能制造系統在制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技術專家在制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
業內普遍認為,德國“工業4.0”戰略與“中國制造2025”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兩個戰略之間最根本的目的都是為了確保“本國制造業的未來”。
當前,《中國制造2025》戰略正式推出一年。對此,工信部部長苗圩肯定了涵蓋38個行業的46個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取得的重大成果。與此同時,他也指出:“數字化和網絡化是智能化的基礎,智能制造則必須是在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若使用發達國家工業標準來衡量,我國很多企業現在還沒達到2.0,因而在推進我國工業化進程中需要循序漸進,需要補上2.0的課,還要推進3.0,還要向4.0方面發展”。
從表面上看,雖然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具有不同的生產作業流程。實際上,從管理實質上來看,絕大多數的企業生產流程是大同小異的,通常主要是訂單,排產,算料,采購,生產,質檢,銷售,反饋等。
例如家電行業的智能工廠,基本包括設備自動化、生產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動化、決策數據化五大維度。
總體上,生產流程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形成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猶如一張大網,將工業機器人,工作人員,產品生產制造流程等相互交錯地聯系在一起,每個環節之間做到透明化。尤其是,對于C2M的個性化定制,完成從訂單、制造到交貨。在這一過程中,客戶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或者ipad看到訂單跟蹤情況。
全智能工廠,就是將智能化覆蓋整個生產流程,并將制造自動化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投入后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更加穩定,人力資源方面也發生相應的變化,不僅緩解招工難以及流動性大的問題,人力資源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員工培養往技術應用方向傾斜,從勞動密集往技術密集轉化。
如果家電行業的智能工廠無法完全詮釋“工業4.0”的奧秘,那么以享譽全球的德國汽車制造行業為例,或許更加有說服力。
行業高度自動化的要求讓汽車制造成為工業機器人應用最為廣泛的領域。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汽車生產商們越來越不滿足工業機器人在制造過程中各自獨立的狀態。因而,他們想到了“互聯”的概念:把工廠的機器設備以及人連接到網絡中去,機器與機器之間、人與機器之間實現對話。
在德國的汽車制造中,越來越多的工序已經由機器人取代了工人,而近年來,甚至出現了“無人化”車間。弧焊、點焊、裝配、搬運、噴漆、檢測、碼垛、研磨拋光和激光加工等復雜作業全部交由工業機器人完成。
智能制造本質是一體化。而在德國人的概念中,數字化工廠進一步升級則是依托信息物理系統(CPS)和信息通信技術的結合,工廠將引入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優化管理,在計算機虛擬環境中,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仿真、評估和優化,最終將實現自動化、智能化、互聯化的生產制造。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