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LL (德國凱傲集團旗下品牌)正在強化其品牌形象--因為客戶需要符合其要求的高效解決方案。因此,STILL 正在關注未來的大趨勢。為了百分之百地滿足客戶需求,這家內部物流供應商將其未來定位為 "智能"。這代表了一整套前瞻性理念。
變化是永恒不變的。然而,內部物流在過去十年中的變化尤為顯著,即使是業內資深人士也有同感。STILL 品牌管理高級副總裁 Frank Müller 說:"起伏越來越快。這對客戶來說是一個挑戰,因此 STILL 試圖為客戶提供答案。我們始終是變革的一部分,能夠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是STILL成功的秘訣之一。"
共同實現智能內部物流
"讓內部物流變得智能。一起"。這是 STILL 希望用來定義其未來品牌的標題。"智能 "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復雜而多面的詞,其含義范圍甚至包括一種時尚優雅的著裝風格。在這里,"Smart "當然也有另一層含義:視情況而定,它可以指聰明、機靈的人,也可以指刁鉆、巧妙的想法。Frank Müller 認為,"聰明 "的關鍵首先在于富有想象力,但在此框架內,"合適、高效:這就是聰明!"也是關鍵所在。對于 STILL 而言,重點在于能為客戶帶來有意義的實際效果的創意。Müller 在這里看到了一種決定性的新方法,并呼吁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長期以來,我們的座右銘是 "更高、更快、更遠":每個新功能、每項新技術都被視為更高質量的標志。由于種種原因,這不再無條件地適用;可持續性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此外,近年來,全世界都經歷了混亂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供應鏈中斷、原材料缺乏、能源或勞動力短缺。
Müller 回憶起 2021 年春天發生的事件時說:"突然間,一艘超級油輪被困在蘇伊士運河上,導致無法提供零件。如今,客戶必須快速靈活地做出反應"。
高效勝于過于復雜
這意味著:在這種情況下,簡單直接的解決方案可能比過于復雜的系統更 "聰明"。"Müller 強調說:"并非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都有意義。這取決于具體情況。對于多層次的挑戰,沒有通用的答案。相反,結果必須符合客戶的要求。而這正是團隊合作、"一起 "發揮作用的地方。STILL 公司的首要目標是靈活應對客戶的要求。在這里,擴展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客戶可能希望從快速可用的簡單叉車開始,但肯定希望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要求。"Müller 說:"他們不想在質量、安全或服務上打折扣。
基于這些考慮,STILL 決定今后提供兩條產品線,每條產品線都將精確地滿足客戶的要求:Xcellence 系列 "提供先進的技術,可以高度定制,是高要求應用的解決方案。經典系列 "則提供入門級解決方案:它具有標準化、供貨快、價格合理等特點。它將逐步擴展為一個完整的產品組合。"Müller 解釋說:"'經典系列'可滿足簡單、基本的應用需求,因此也使我們能夠進軍新的目標群體和市場。
經典線路
卓越線
巧妙應對大趨勢
電子商務無疑是過去十年的大趨勢之一:這種現象在我們看來幾乎司空見慣,但實際上卻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產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破壞性影響,而且其發展尚未完成。STILL 品牌之所以 "聰明",還因為它對上述幾個大趨勢及其影響做出了多層次的回應。
例如,國際化和全球化正是這些進程的驅動力,這意味著世界上某一地區的意外破壞會突然影響到其他遙遠的地區。此外,還有一種新的競爭:"Müller 說:"在過去的五到十年里,我們的客戶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他們實際上是在與全世界競爭。"他們必須提高效率,以更低的單位成本進行生產,"他補充說,"為此,他們需要高效、精益的物流解決方案,換句話說:智能解決方案!"在這方面,STILL 是他們的合作伙伴。
自動化:簡單明了
自動化是另一個發展勢頭強勁的趨勢。在一項調查中,超過一半的 STILL 客戶表示,他們希望在未來三年內用自動化取代人工流程,因此從生產商的角度來看:刻不容緩。"Müller解釋說:"理想情況下,客戶希望自動化操作簡單明了。挑戰: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設計新倉庫時從一開始就考慮到自動化解決方案,恰恰相反。特別是在歐洲,自動化必須與現有結構相結合,即與現有倉庫及其基礎設施相結合。這就是所謂的 "棕地 "情況,而不是眾所周知的 "綠地",因為在 "綠地 "中可以自由進行規劃。另一個例子說明了為什么考慮到客戶要求和限制的解決方案在未來會如此重要,以及為什么在此過程中必須 "共同 "行動,即從客戶的角度出發。
電子商務成為大趨勢
有員工在場的倉庫與可以封閉整個區域的倉庫需要完全不同的自動化理念。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技術工人的短缺對內部物流業的影響甚至比許多其他行業更大,這將繼續推動自動化的發展。而 STILL 作為一個品牌,有足夠的自信能夠通過定制解決方案脫穎而出。這些解決方案包括能夠自行決定的自動或半自動車輛,它們不依賴于倉庫中的所有條件,而是根據其自動化程序精確定制。這在多個層面上都具有優勢。特別是,這種解決方案易于實施,隨后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擴展。適用于棕地情況的理想解決方案
以可持續性為契機
最后是可持續發展問題。Müller說:"這是STILL的核心問題。‘零排放任務 ’早在2015年就已啟動。我們已經為此努力了八年。"這種領先的經驗為面向未來的品牌定位帶來了回報。例如,如果真的要樹立循環利用的典范,就必須在開發產品之初就將其作為理念的一部分。STILL 公司已經啟動了相應的項目;Müller 回憶說:"反復使用材料,從搖籃到搖籃,即從原產地到原產地,這一理念最初曾遭到嘲笑。如今,沒有人再嘲笑它了--每個人都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迫切需要。"
自動化成為內部物流的趨勢
Müller 說:"向循環型轉變可能是經濟和社會最大的變革浪潮之一,我們將其視為一個機遇。對于下一代 RXE 電動叉車,我們已經開展了一項概念研究,以規劃從設計到生產再到客戶現場使用的循環過程。研究計算出的二氧化碳減排量非常可觀。"
在此背景下,還出現了許多其他主題:例如,動力裝置的智能能源管理。Müller 認為:"尤其是在當今,必須注意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能源峰值。智能充電器有助于智能控制充電過程。STILL 希望為客戶節省盡可能多的能源,同時保證叉車完全可用。此外,STILL 從事燃料電池技術近 20 年。我們堅信氫能的優勢。今年秋天,STILL 將推出自己的 24 V 燃料電池,這樣客戶就可以從單一來源獲得動力裝置、服務和工業用叉車。"
共同邁向未來
"讓內部物流智能化。攜手共進"。這是 STILL 公司的座右銘,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意味深長。因為對于 STILL 來說,"智能 "顯然只能 "共同 "發揮作用;"共同 "一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 "智能 "的精髓:為每位客戶提供最合適、最高效的解決方案。Frank Müller 確信:"這樣的解決方案正是我們的市場所需要的。STILL 仍將是未來可靠的合作伙伴"。
德國STILL叉車公司于1920年由 HANS STILL 先生在德國 HAMBU 成立。在那個時候,公司修理電動機和建筑用的半導體發生器。在第二世界大戰后開始生產叉車;于1949年生產出第一臺叉車;1968年同ESSLINGEN 公司合并;1973年被林德叉車公司兼并;1989年兼并 SAXBY 公司;1995年兼并 WAGNER 公司;在1999年銷售18.97億德國馬克。公司在歐洲有三個生產基地,分別是:德國STILL HAMBURG 基地、德國 WAGNER 基地、德國 SAXBY 基地,在全球有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銷售,維護叉車及倉儲設備。
中國代理商:偉輪叉車
2025-04-29 22:24
2025-04-29 22:23
2025-04-29 22:22
2025-04-29 22:22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20
2025-04-29 22:19
2025-04-29 22:18
2025-04-29 22:17
2025-04-29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