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思嵐的成長歷程,陳士凱梳理著產業發展的過程并感嘆,思嵐的團隊是伴隨著產業成長起來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參與者,每一個階段都歷歷在目。他認為,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2015年之前,屬于探索期,中國的服務型機器人行業相對空白,只有少數專家和商家在探索,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階段。
在2015年之后,產業打響了上半場。隨著技術迭代,軟硬件的成本大大降低,大量玩家進場,并在各個領域嘗試可行性,并形成較為粗躁的初步方案。
2019年之后,產業迎來了下半場。“成熟可落地的方案”、“性能穩定”、“成本低”,三大篩網淘汰了大部分玩家。突圍出圈的玩家通常在在細分領域、技術、環節上有所專長。隨著市場接受度變高,客戶也對機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同行開始尋求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作,以開放的開發生態、集成的方式,開發出性能更加出色的完整機器人。
陳士凱說,團隊通過摸索選擇了一條對的路,并堅持把“讓機器人行走更智能”這件事做好。思嵐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實,一路走來,伴隨著行業的成長,思嵐也成為自主定位導航解決方案的領航者。
當被問到如何應對服務型機器人向垂直細分領域分化時,陳士凱表示,服務型機器人的移動能力解決方案是具有通用性的。無論是送餐機器人、消毒機器人,還是酒店機器人,對于機器人的移動能力的需求是相似的:著重解決“理解環境”+“定位導航”兩個難題,即實現定位、建圖、避障、導航能力。
正因為通用性,自主定位導航解決方案相比于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具有更具有商業化、規模化的優勢。
陳士凱強調,通用不代表沒有門檻。做好移動機器人底盤的門檻是很高的,尤其是服務型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面對的場景相對復雜,人員流動大,不確定性高,需求多樣化。
為了做好通用性的解決方案,思嵐的產品在不同的場景進行驗證,家庭、餐廳、醫院、酒店、商超、政務大廳等等。在大量的場景驗證下,思嵐對算法不斷進行優化升級,不斷改進產品設計,產品性能也更加穩定。
陳士凱表示,思嵐驚喜地發現,設備調試的時間周期在不斷收斂。2018年時,每臺設備,需要工程師到現場調試2-3個月時間。2019年,平均只需要一周時間調優,哪怕是新場景。穩定而出色的性能也讓思嵐的產品能夠更好地勝任更多的場景、滿足特殊的需求、應對突發的挑戰。
日積月累,場景驗證、算法升級、性能穩定形成正循環,思嵐因此建立了核心技術壁壘。
2025-04-24 08:29
2025-04-24 08:26
2025-04-24 08:25
2025-04-24 08:24
2025-04-24 08:24
2025-04-24 08:23
2025-04-24 08:22
2025-04-24 08:21
2025-04-23 11:50
2025-04-23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