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輪集團智能化輪胎生產車間。 李德銀 攝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科大訊飛與賽輪集團聯合創建國內首個“橡膠工業設備聲紋庫”;
海爾洗滌電器工廠將率先完成全市首條“5G+工業互聯網”示范生產線建設;
賽輪集團全球首個橡膠工業互聯網平臺——“橡鏈云”投入使用,智能制造輪胎工業大數據應用項目入選工信部大數據產業示范應用;
上汽通用五菱青島分公司新能源汽車產量實現歷史性突破,預計將達12萬輛;
……
這是“智變融合”引領下,青島西海岸新區制造業賦能升級的縮影。去年,西海岸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846億元,占規上工業的58.2%。去年以來,新區八大產業賦能攻堅專班建機制、摸家底、定目標、抓項目、解難題,全力推進19項攻堅任務,成果豐碩。
“十四五”開局之年,西海岸新區再次吹響先進制造業賦能攻堅戰的號角,通過不斷創新賦能,全力促進重點產業集聚發展,實現傳統制造業賦能升級,推動制造業發展邁入新境界。
“智變”帶來“質變” 技術賦能鍛造企業競爭力
0.25秒能做什么?在力神(青島)新能源有限公司,0.25秒可以完成一片新能源動力電池極片的生產。
位于西海岸新區的力神潔凈工廠,一改公眾對于傳統工廠的固有印象,車間內只有一排排嶄新的智能裝備在忙碌,卻難覓工人蹤跡。“這臺全自動切疊一體機將運送過來的卷料自動切成正負極片,再通過疊壓工藝完成極組裝配。”力神(青島)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邱慧敏指著一臺智能化設備介紹。在完成機器換人之前,這套工序全靠人工,效率低且誤差大。如今,通過機器精準作業,效率、成本、利潤均提高了10%到20%。
改變始于2019年4月29日,由新區補貼的青島力神動力電池基地建設項目投產,疊片工藝在國內首次運用到鋰電池全自動化生產線上。通過技術賦能企業發展,邱慧敏沒有猶豫。“眼下整個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對長壽命、高安全的追求,促使我們生產更高品質的產品,而人工作業已經很難實現突破了。”邱慧敏指著設備上方的一卷白色膜布說:“這層隔膜的厚度只有20微米,以前要靠手工安置在正負極片之間形成阻斷,手指稍稍碰到就可能損壞隔膜,從而造成短路。如今這套高度智能化的設備,完美實現了裝配工序的技術要求,讓我們生產的動力電芯實現了質的飛躍。”
“智變”帶來“質變”,力神此舉成功打破了日韓等外國廠商的壟斷地位,一躍成為全國鋰電池制造行業的標桿。
在西海岸新區,力神(青島)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智變升級只是一個縮影。
“敢為人先、創新引領”已成為眾多西海岸新區制造企業的“內在基因”。記者了解到,賽輪集團、雙星集團、青島港、海爾集團等重點行業龍頭企業,根據自身特點積極推進智能化建設。其中,海爾智研院建設了全球首個“智能+5G”大規模定制模式及先進技術融合測試驗證平臺,其“5G+MEC”端邊云協同應用項目和青島港5G智慧碼頭應用項目共同入選“2020年5G+工業互聯網十大典型應用案例”。
西海岸新區對傳統制造企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加速智變融合賦能產業升級,促進生產要素“聚變”,智能化建設實現“加速跑”。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