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敢讓天塹變通途。
從中國第一條京張鐵路到現代化交通樞紐
從沒有一寸高速鐵路到世界高鐵里程最長
從交通強國到“基建狂魔”
……
中國鐵路從無到有、由弱變強,
是構想與技術的結合,是夢想對能力的挑戰,
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蝶變史。
一個個舉世矚目的世界奇跡背后,
是一條看得見的“線”——持之以恒的大國交通建設規劃。
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國家對交通強國戰略的重視程度持續加深,創新發展的步伐加快。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被特別提出。
當前世界,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各種機器人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
而面向鐵路軌道檢測應用領域,近日,集團總部聯合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研發了軌道限界檢測機器人、便攜式站臺限界測量儀、綜合軌道走行式限界測量儀等系列產品。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軌道安全運行“保駕護航”。目前,HRG軌道限界檢測機器人系列產品已在安徽、江西等地進行測試,持續優化,提升性能。
據資料統計,截至2020年9月30日,國內累計有41個城市開通城軌交通線路7141.55公里。到2020年年底,我國的鐵路總里程將達14.6萬公里。軌道運行的量級增長給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軌道限界檢測,就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所謂軌道限界,通俗地講——
是為了保證交通工具安全運行,避免與鄰近軌道的建筑物和設備發生碰撞,對機車、軌道建筑物和軌道設備的輪廓加以測量,規定安全尺寸的輪廓線。
比如,站臺、雨棚、接觸網支柱、接觸線、隧道等是最常檢測的項目。
而對軌道限界檢測,目前一般使用人工接觸的方式。
除了對操作者的豐富操作經驗有一定要求,還存在——
耗時耗力
精準度無法保證
測量數據不穩定
后續整理工作復雜等問題。
面對周期性的硬性檢測需求,極速拓展的市場呼喚高質量的自動化專業測量設備。
集團總部與HRG合肥研究院聯合研發的多款軌道限界機器人應時而生。
1 軌道限界檢測機器人
產品采用自主專利技術,基于軌上自動行走式的測量方法,完成站臺、雨棚、接觸網支柱、接觸線的限界參數精密測量、數據采集、分析處理以及數據傳輸和顯示,適用于測量普鐵、高鐵、城市軌道的直線、彎曲線路、緩和線路工況,是較為先進的綜合智能限界測量機器人。
軌道限界檢測機器人
產品優勢:
◆ 更高效。采用軌上自動行走式的測量方法,無需人工操作,測量效率較之傳統測量提升約60%;
◆ 更精準。重復檢測精度可達±2mm,超行業標準;
◆ 更全面。全線自主檢測,包括直線、彎曲線路、緩和線路工況;
◆ 更智能。集圖像識別分類檢測、多工況軌道自主檢測、VR人機交互等多功能于一體,實現測量、處理、儲存、反饋同步進行。
2 便攜式站臺限界測量儀
產品采用激光及圖像精密檢測技術,集成軌距、超高等精密檢測模塊及算法,便捷式測量作業程序,兼具快速出具測量報告模板的功能。產品可有效解決單個測量點配備測量人員多、站臺離散點位難判定、站臺棱線超限判斷不準確等現場問題,輕便攜帶、高效測量、準確定位、精確判斷侵限、便捷出具報告。
便攜式站臺限界測量儀操作視頻
產品優勢:
◆ 測量速度快,單點位測量時間小于20s;
◆ 測量精度高,實現<±2mm的精確化測量;
◆ 多功能一體,實現限界測量、數據處理、數據儲存、超限反饋同步進行;
◆ “一鍵化”操作,作業人員僅需1次按鍵觸發,即可完成單點高效測量;
◆ 續航能力強,滿電量下可滿足6小時以上連續測量;
◆ 產品重量輕,單體小于4KG,可單人操作,便于搬運。
3 綜合軌道走行式限界測量儀
產品采用激光及圖像精密檢測技術,結合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集成圖像分類識別核心算法、精密加工及位姿補償算法技術等,實現自主走行、自動檢測、侵限判斷及預警,同時具備數據挖掘技術,保證數據遠程傳輸。產品兼具軌面紅線標記、供電網支柱限界參數涂畫作業功能,實現限界數據的快速、便捷式現場涂畫作業。
綜合軌道走行式限界測量儀
產品優勢:
◆ 軌上自動行走式作業,速度可達3KM/H,測量效率高;
◆ 嵌入式測量報告模板程序,方便完成測量報告;
◆ 便攜式控制終端,人性化人機界面;
◆ 速度可控,數據可直接讀取儲存;
◆ 本體設計伸縮結構,便于搬運,總重量小于20KG。
道路通,百業興。
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
在四通八達的軌道上,
中國正在構建起一張流動的網,
改寫著中國社會的時空格局,
提供著助力世界發展的中國智慧。
而HRG,
愿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不斷深耕,
貢獻自己的智慧,
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2025-04-29 22:24
2025-04-29 22:23
2025-04-29 22:22
2025-04-29 22:22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20
2025-04-29 22:19
2025-04-29 22:18
2025-04-29 22:17
2025-04-29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