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慶期間,全國首部機器人國風舞臺劇《應天長歌》在河南省洛陽市應天門遺址博物館開啟全球首演。該部舞臺劇以洛陽人文為背景,融合科技、文化、藝術,講述古代工匠打造機甲偶人,游歷神州制造鼓神的故事。本劇由洛陽市文保集團及清華美院交互媒體研究所統籌,由竇輝工作室、墨甲機器人團隊和葉楓工作室共同制作。
《應天長歌》舞臺劇首次將機器人演員、真人演員與多種數字媒體手段結合呈現,這既是導演團隊與機器人團隊的一次全新嘗試,也是在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背景下文化與科技的一次跨界組合。當傳統文化遇上現代科技手段,過去與未來在此連接,創新技術與舞臺劇形式的疊加,令博物館內容表達更加豐富、多樣化,從而實現了公眾與博物館的高度交互,向觀眾呈現了一場科技與文化的碰撞之美。這次成功的嘗試,向我們展現了現代文旅產業如何在傳統文化土壤的滋潤中迸發出新的活力。
“科技文化碰撞創新,數字技術激活場景”
《應天長歌》是一部形神兼備的當代偶劇,傳遞聲音、傳遞視覺、傳遞情感,探尋靈魂的真意。舞臺視覺流光溢彩,恢弘大氣,并且把利用數字媒體技術與裝置技術作為劇本內容表達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舞美科班出身的“鬼才”導演竇輝敢于挑戰新技術,善于融合不同的內容表達形式,其作品在視覺設計和蘊意表達方式上才具有如此高的辨識度。
(燈籠機器人)
“形神皆如真人,萬物皆是有靈”
“偶劇的精髓不僅在于形態的呈現,更重于靈魂的傳遞”,竇輝導演談到,以往的偶劇都是由人操縱,而今隨著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機器人“表達情感”在舞臺上成為了可能。萬物有靈,機器人通過與真人演員在劇中的互動,不僅參與、豐富劇情,更主動推進劇情發展,進而將劇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傳遞給觀眾。
(導演—竇輝)
本次共有六臺機器人和三位真人演員共同配合演出。機器人演員由清華大學米海鵬副教授領銜團隊研發,表情豐富、動作精準,與真人演員默契配合,向觀眾傳遞了極為細膩的情感,同時為機器人交互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結合歷史文化元素的機器人舞臺表演,也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19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