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濟南木偶戲傳承人李秀平展示“木偶機器人”。相比傳統木偶,“木偶機器人”植入了芯片,可配合戲劇劇情展示精細化動作,操作更加簡易,可突破人力、場地、表演技藝等限制。 孫宏瑗 攝
李秀平說:“傳統的演出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演出的場地、場次有局限性。”融入現代科技后,可以把木偶、舞臺搬到邊遠山區、學校等,搬到哪里,哪里就可以看到現場版的演出。
“剛開始時,我們的演出大多為公益表演,且團隊人員流動性大。”當培養一個人直至可以進行表演之后,他選擇退出,團隊要吸納新人,就又要重新進行人員培訓。“別看使用三根桿便可操縱木偶,但只是看起來簡單,能進行木偶表演,不是下一兩天功夫就能實現。”
李秀平將中國傳統木偶與智能化技術結合,創造“木偶機器人”。“木偶機器人”外殼為3D打印制作而成,“體內”植入芯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動化表演,突破人力、物力等條件限制。 孫宏瑗 攝
且據李秀平所知,很多人沒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見過木偶、沒看過木偶戲,有些人只是在電視上或其他平臺上觀看。“讓更多人看到木偶戲,才會有更多人喜歡它,才能談木偶戲的傳承、推廣與保護。”
李秀平希望,未來現場版的木偶劇演出能和電影一樣普及,走遍社區、學校、鄉村,在中國搭建3000至5000個小劇場,讓更多觀眾欣賞到木偶戲。她認為,木偶是一個載體和平臺,內容和劇目才是核心。她也致力于把木偶劇內容當代化,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文化、中國文化。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19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