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的美國出現了首例新型肺炎病例。但不長的時間里該病人就被治愈。在治療的過程中,機器人發揮出了一定的作用。
據英國《衛報》報道,為了防止病毒的進一步傳染,在治療過程中,美國首例新型肺炎病患身處隔離室內,醫生負責在隔離窗外操作機器人,該機器人配備了攝像頭、麥克風和聽診器等設備。
除特殊情況,醫務工作者在進行日常的檢查、施藥等工作時,也通過機器人進行,無須進入隔離病房,從而減少了被傳染的風險。
有業內人士向億歐大健康表示,根據相關報道,美國所用機器人類似于自動遠程問診車,只是解決了醫護人員遠程問診和基本體征信息采集的需求,從技術上看算不上先進,國內國外發展得都不算快;還有行業人士指出,其實,在患者眾多的情況下,機器人成本高,也無法解決太多且復雜的問題,主要還是需要靠醫護人員人工來解決。
據了解,該病人談不上治愈,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該病人所在醫院的傳染病主任喬治·迪亞茲 (George Diaz)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表示,病患的病情有較大好轉,病情穩定,“令人滿意”。
國內的情況來看,面對不斷增加的確診人數,醫護工作人員人手緊張,壓力巨大。在這種情況下,醫療機器人是否能夠為醫護工作者分擔一部分工作?水平又如何?
醫療機器人在行動:消毒、送藥配藥、遠程診療、科普
根據普華永道的分類標準,醫療機器人分為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輔助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四大類。
輔助機器人主要是能夠對醫學應用起到輔助幫手作用的智能機器人,包括輸液藥物配置機器人、輔助手術的機器人、虛擬助理、導診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主要包括幫助護士進行輸液服務、配藥服務、情緒撫慰的企業和家庭看護、服務、陪護機器人。
針對此次疫情,輔助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應用比較多。
鈦米機器人創始人潘晶告訴億歐,目前,鈦米機器人已在武漢疫情中心的武漢中心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武漢中南醫院等6家醫院,和其他地區的一些醫院都在進行7*24小時不間斷使用。“之前已有30多臺機器人,疫情期間向武漢輸送10臺智能消毒機器人并已全部進行了臨床使用。”
武漢協和醫院手術室
根據鈦米的產品介紹,其消毒與傳統方式不一樣,鈦米消毒機器人針對環境物表和空氣進行自主移動式多點消毒,彌補傳統固定式空氣消毒機、紫外線燈管、及化學熏蒸法的不足,可以滿足更高水平的消毒要求。
具體而言,該消毒機器人人機分離,擁有自主導航技術,還能識別環境內的物品并自主避障。不僅如此,該機器人還配備消毒管理軟件,自動根據空間面積計算消毒時間,圍繞消毒目標進行360°消毒。
本次為疫區提供輸送的第一批機器人為消毒機器人,重在解決現場疫情防控問題。之后,又分別提供了自助發熱初篩工作站、隔離病房陪伴機器人等設備,用于解決疫情現場醫護人員自身安全,和病人的病情篩查、隔離區送藥等問題。
另外,作為上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定點收治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透露,1月24日,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醫院管理總部與上海維蝶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向該中心捐贈6臺遠程可操控視頻機器人,用于輔助醫生問診、傳輸影像資料等,降低醫務人員感染風險。
1月27日,獵豹移動攜獵戶星空,將兩臺智能服務機器人送到了接診壓力巨大的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其中一臺智能服務機器人可實現無人導診,自動響應發熱問診、引領病人及初步診療,并可實現醫生對病人的遠程診療,避免醫護人員與病患直接接觸而發生交叉感染可能性。
另一臺智能遞送機器人可根據醫院需求分別執行遞送化驗單、藥物等工作,用機器人代替醫護過程中簡單但耗力的流程化工作,減輕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并避免醫護人員在遞送路上感染的可能。
此外,這類疾病的治療,主要是各種用藥治療,其中靜脈輸液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在疫情中,進行靜脈藥物調配的配藥機器人就有了用武之地。
“我們設備用來進行靜脈藥物的調配。”博為機器人總經理靳海洋說,“我們目前正在聯系,想為疫情比較重的武漢地區捐贈兩臺配藥機器人,另外也在聯系深圳疫情的定點收治醫院,使用我們的設備調配激素類藥物,以便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希望多少能有些幫助。”
除了緩解醫務人員工作強度外,在交叉感染、用藥安全方面也有所作用。靳海洋表示,他們的配藥機器人可以連接醫院信息系統HIS,利用信息化手段輔助核查藥物。
對于新型肺炎而言,除消毒、治療外,防護尤為關鍵,防疫科普是其重要一環。2020年1月21日,易普森導醫機器人產品線啟動導醫機器人防疫科普宣傳功能,所有用戶醫院的導醫機器人防疫科普宣傳功能全部完成上線工作,主要功能包括如何降低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的語音圖文科普、如何正確選擇口罩的語音圖文科普、以及如何正確佩戴口罩的語音圖文科普等。
該導醫機器人在醫院門診大廳、檢驗科、國大藥房等場景進行全天候24h防疫科普閑時播報,分擔醫護人員防疫科普宣傳工作,減少醫護人員防疫宣傳的工作壓力,讓醫護人員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救治工作中去。
疫情中,機器人大規模應用還是難
機器人越來越多的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線使用。在為新技術應用于疫情欣喜的同時,應該看到迄今為止醫療機器人仍未大規模應用,真正應用臨床的最多不過幾十臺。
潘晶提出,疫情當前,物流問題是最大困難。首先,因為節假日期間商業貨運公司全部停運,機器人需要走物流渠道;其次,目前各地陸續封城,他們需要和當地的監管部門進行溝通,然后才能將機器人運送進去;另外針對疫情本身對人們造成的心理恐慌,物流公司和貨運司機對此類運單有不同程度的抗拒。
除外部因素外,其效率和效果也是難以大規模應用的重要原因。邁步機器人COO胡峰表示,無論是消毒機器人還是醫療物資運輸機器人,其移動場景是預先設定的。
消毒機器人難以全面覆蓋所有醫院場景,而且,與人力噴灑的效果無法相提并論,比如走廊等地方就是機器人的工作死角。針對院內醫療物資運輸機器人而言,可以解決醫療物資在運輸途中的相關感染問題,但存在定位不夠精準的問題。總體而言,這些機器人最大的優勢在于減少接觸感染,不過,對于大規模疫情而言,機器人暫時很難發揮作用。
移動服務機器人效率也不高,在靳海洋看來,該類機器人需要在人、機器人共同存在的環境中執行任務,這類環境不同于大規模改造的工業環境,因此技術上無法達到非常高的運行效率。
而考慮到環境中的復雜情況、行人避讓、任務多樣化等因素,目前機器人只能犧牲一部分效率,保證運行穩定安全。
不僅如此,靳海洋認為,目前醫院對于診療、病理分析等方面的設備更為剛需,在這些還尚未完全普及的情況下,當前醫療機器人產品的推廣速度還是會受到限制。
人員成本和機器人成本之間的經濟帳也是一個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如果機器人在效率、安全性、信息閉環等方面有實質性的功效,醫院還是會樂意接受的。
此外,多數醫療機器人都屬于創新科技產品,性能是否穩定還尚待考驗,對醫院環境、業務流程、操作人員等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調整變化,醫院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大多醫院也多采取自身熟悉的操作流程,對新科技的接受程度不高。總體上看,醫療機器人的市場教育任重道遠,其技術性能也有不小的提升的空間。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
2025-04-07 12:06
2025-04-07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