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機器人行業,仿佛落了一場大雪,冰冷刺骨卻又在孕育生機。
這一年,全球經濟進入產業調整期,中美爭端進一步加劇,美國政府禁止機器人等高精尖技術合作,更是以實體名單企圖限制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對內,國內下游終端企業需求持續放緩,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產銷量持續走低,同時,經過前期的爆發,各機器人廠家基于之前的預期擴大產能,需求卻急轉而下。在內外交困下,整個行業人心惶惶。
但在中國經濟重心脫虛向實背景下,國家不斷加強宏觀調控,先是減稅3個點來刺激內需,更是科創板開閘,鼓勵高新科技的發展。10月份,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加1.7%。大雪掩埋之下,那一抹綠色隱約可見。
總之,在經過了爆發、趨緩之后,行業在2019年整體不景氣已成定局。行業在進行探底、聚能的同時完成了第一輪的洗牌。可以說,活下來的企業,都有成為未來龍頭的底色。
起起伏伏之后,高工機器人以十大關鍵詞帶您近距離解析2019機器人行業變化。
“漫冬”
在經歷了萌芽、成長、小幅度爆發之后,機器人產業在2018年下半年進入了漫冬期,低迷態勢一直延續到2019年。
GGII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產量7.54萬臺,同比下滑10.1%;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7.85萬臺,同比下滑10%左右;2019年前三季度,工業機器人產量13.36萬臺,同比下滑9.1%。
作為行業景氣度直接反映的核心零部件來說,在國產機器人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活下去”已經成為國產核心零部件企業的基本夙愿。
從數據上來看,發那科預測今年凈利同比下滑62%,安川預測同比減少54%;國內,今年前三季度,機器人相關上市公司34家上市公司營收合計635億元,同比下滑7.03%;實現歸母凈利26億元,同比下滑55.17%。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工業機器人產量14369臺,同比增長1.7%。這是自2018年9月份同比下滑以來首次增長,這是否意味著機器人行業開始回暖?
科創板
3月1日,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配套規則正式發布實施,科創板從概念走向落地。
工業機器人作為科創板重點支持的細分領域之一,科創板的開匣,給了工業機器人新出路。
目前,瀚川智能、天準科技成功上市,江蘇北人、博眾精工上會通過;瑞松科技、德馬科技等企業獲受理等待上會。
隨著天準科技、瀚川智能的成功上市,無疑給了行業更多的信心,經過首輪的“試水”,GGII判斷后續會有更多的機器人企業申請科創板,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科創板弱化了企業的盈利指標,但對于企業的綜合質地考量依然以嚴謹、嚴格為主基調,這將有利于篩選出優秀的科創企業。
5G
6月6日,工信部發放5G商用牌照,意味著5G正式進入商用領域。
10月31日,工信部與三大運營商舉行5G商用啟動儀式,5G商用正式啟動。截止目前,已經在北、上、廣、深等主要城市建設5G基站超過8.6萬個,5G終端出貨量已近百萬臺。
5G技術以其“低時延、大連接、高帶寬”等優勢特點迅速在各領域落地生根。當5G應用于工業機器人時,將會極大地增強機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和精準控制能力,提升機器人應用潛力。
針對5G,各機器人企業積極布局。智昌集團發布集成5G通信模組機器人;華為已發布5G工業模組產品;新松與華為等企業合作,共同研發基于5G技術的數字化工廠雛形;昆船智能也與華為合作打造云南首個智能制造5G應用聯合創新實驗基地;仙知機器人與中國移動、愛立信強強聯合,共同打造5G智能工廠……
可以說,5G浪潮下的機器人時代更值得期待。
工業互聯
隨著5G商用牌照發布,工業互聯時代的到來又近了一步。
在今年8月工信部發布2019年十家雙跨平臺中,樹根互聯根云平臺、徐工信息漢云平臺、海爾COSMOPlat平臺等10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選。
根據《2019年工業互聯網平臺白皮書》,我國各類型平臺數量總計已有數百家之多,具有一定區域、行業影響力的平臺數量也超過了50家。
在政策層面,今年1月,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網絡建設及推廣指南》;3月,工業互聯網被寫入2019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10月底,工信部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在資本層面,從蘑菇物聯的數千萬到黑湖智造的1.5億,再到樹根互聯的5億,融資金額不斷創新高。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在工業互聯網領域,融資案例達15例,涉及金額超16億元。
在政策及資本雙重推力下,工業互聯網當之無愧為2019年的第一大風口。
擴產圈地
在低迷的2019年,依然有不少廠家投資擴產。
3月,上海發那科宣布計劃今年在上海新建機器人超級智能工廠;8月22日,勃肯特鎮江工廠正式投產;9月12日,ABB宣布其位于中國上海的機器人新工廠和研發基地正式破土動工;9月15日,愛仕達宣布擬投入5-6.5億元建設“溫嶺數字化裝備制造基地建設項目”;慧靈科技全資子公司及6000平方精加工中心落戶江蘇鎮江,拓展華東業務;11月18日,廣州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科學城開業。
這些企業逆勢擴張的背后,一方面是對中國機器人市場的堅定信心;而另一方面,面對未來三年的關鍵時期,擴產和擴張正是在為卡位戰準備“糧草”。
跨國并購
并購被認為是企業實現彎道超車的最便捷的辦法。通過海外并購,引進和吸收海外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先進技術,完善產業鏈的同時,還可以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2019年機器人行業最為轟動的并購事件莫過于埃斯頓以15.5億元全資收購德國百年焊接巨頭CLOOS,這一舉措為埃斯頓進一步打開成長空間。
此外還有復星國際耗資47億元完成對柔性自動化生產線解決方案提供商FFT的收購;哈工智能收購NIMAK。
事實上,由于我國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長期受制于國外企業,并購海外優質標的、吸收國外優質核心技術對我國機器人產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同時,考慮到并購標的在中國市場可能已經展開布局,收購企業若能對其進行有效的整合,對于其自身產能以及銷售實力的提升也將形成協同效應。
“走出去”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中國機器人行業正悄悄發生變化。
埃華路柔性機器人打磨生產線出口印度,迎來了埃夫特海外耕耘版塊的開門紅;勃肯特第一臺出口機器人正式投入生產,已經在韓國生產線上調試成功;從2018年年底開始制定海外戰略到現在,阿童木機器人在海外市場占比已經達到20%-30%;蘇州牧星智能與韓國新世界集團正式簽署了智能物流中心項目采購協議;快倉智能今年夏季開始向日本出售移動機器人,力爭2019年度銷售200臺左右。
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包括臺達、越疆科技、遨博機器人、大族機器人、埃斯頓、華數機器人、眾為興、埃夫特、慧靈機器人、極智嘉、等已經將自主研發的機器人銷往海外。
對于中國機器人企業來說,在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低迷的情況下,開拓海外市場是一個新的出路。
實體清單
自去年拉開帷幕后,貿易戰愈演愈烈。除了增加商品關稅外,美國更是單方面將中國高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從單純的貿易戰上升到科技戰、金融戰。
5月16日,美國首次將華為及70個附屬公司增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
8月19日,美國把46家華為附屬公司列入“實體清單”。目前在“實體清單”中已經有超過100家華為分公司。
此外,10月8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宣布,將包括大華科技、???/a>威視、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在內的28個中國的公共維安部門與企業放上“實體清單”。
“實體清單”聽起來雖然“可怕”,但正如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言,“實體清單”出臺后對公司有影響,但目前已經磨合完畢。這與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是分不開的。
機器視覺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領域累計融資案例達43起,其中,機器視覺作為融資最多的細分領域之一,總共有10起。2019年以來,機器視覺領域融資達17起。
7月22日,首批25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與工業檢測相關的就有天準科技和華興源創兩家,其中,天準科技專注于視覺檢測,而華興源創則是檢測設備與整線檢測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隨著全球制造業由自動化向智能化邁進,“機器人+機器視覺”進行識別、檢測、引導等應用趨于普遍。GGII認為,機器視覺是實現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手段,隨著機器視覺的介入,自動化設備將朝著更智能、更快速的方向發展,同時,機器視覺在各行業的滲透率也將逐漸提升。
人機協作
2015年以來,協作機器人從概念到落地,再到2019年爆發式的增長,人機協作正在邁入新階段。
GGII數據顯示,2018-2019年,新進協作機器人廠商超過40家,其中中國市場已成為最重要的市場,新進協作機器人廠商超過30家。
在今年的工博會上,至少超10家企業發布了協作機器人新品,其中既包括優傲、節卡、遨博、達明機器人、艾利特、非夕、遠大機器人等國內外的協作機器人企業,更包括了埃夫特、配天機器人、珞石等從研發六軸機器人開始做起的企業。
人機協作模式下,使得生產在短時間就能切換到不同生產線,讓生產效率得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人機協作將會成為制造的主要模式。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19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