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徐蟠路蟠龍路路口;井蓋狀態:合;硫化氫濃度:0.5PPM。” 隨著上海電力運檢部副主任傅曉飛的操作,大屏幕上星羅棋布地展示著上海各大電力“要塞”的運行態勢,從開關站、變電站到配電站、箱變,乃至一個小小的電纜井蓋都在掌握之中。
這是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的保電“大腦中樞”,在智能巡檢機器人、智能監拍裝置、無人機的幫助下,這個全景智慧供電保障系統猶如一張運籌帷幄的沙盤,不僅準確收集到與設備事故隱患有關的數據,也能實時顯示可視化的信息,從而實現可感知的態勢監控、集約化的資源調度和策略性的故障響應。
上海全市供電可靠性實現“四個9”
今年,這張沙盤交出了漂亮的戰績:截至5月底,上海全市供電可靠性首次實現“四個9”(99.99%以上),達到99.9915%,用戶平均停電時間同比減少74.01%,達到全國最佳的水平。
變壓站化身“ICU”
具體而言,AI是如何賦能泛在電力物聯網,實現電網與用戶、城市管理的互動呢?
傅曉飛舉例道,國網在變電站部署了各類傳感器、圖像識別技術的深度應用,不僅采集紅外、可見光、放電情況等信號,也部署了對溫度、濕度等環境信息的檢測,猶如重癥監護室。
人工智能在這個重癥監護室里能做出精準的診斷。例如,變壓器外裸露的套管在運行過程中是最容易產生過熱現象的部位,AI能幫助判斷過熱到底發生在變壓器主體還是套管。
保電“大腦中樞”對智能電纜井蓋的監測
據介紹,變電站智能運檢管控系統的總體建設目標以探索運檢業務“機器代人”模式為核心,在有效降低電網運維人員巡檢工作量的同時,大幅提升了設備狀態的感知力。
人工智能也將電網數據收集和處理能力帶到了更靠近用戶的前沿,讓智慧電網向末端延伸。在配電站,巡檢機器人可以及時采集設備放電情況、紅外、可見光、溫濕度、噪音等數據并做出初步判斷,及時發現異物、損傷、發熱、漏油等內、外部機械或電氣異常。
在這種全景式的管理決策下,上海電網的安全運行水平顯著提升,低壓部分搶修量大幅下降。“中樞大腦”對每一個故障訂單做出及時而實時的響應,對用戶的影響也會得到精確的評估。
亮相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
據介紹,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應用,是能源互聯網建設的重要支撐。《國家電網公司發展戰略綱要》指出:大力推動“大云物移”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在電網中的融合應用。2017年10月,《國家電網公司人工智能專項規劃》編制完成。
經初步統計,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目前有38項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項目,涉及無人機、圖像識別、生物識別、AI語音助手、大數據、機器人等技術。項目成果對內提高公司運營效率、保障電網安全,應用領域包括變電站設備巡檢、現場安防、輸電線路巡檢、設備故障診斷、電網智慧調控等;對外提高客戶服務能力,應用領域包括家庭能耗監測、智慧城市綜合能源服務等。
其中,3I紅外視覺智檢系統、樓宇虛擬電廠、智能營業廳服務機器人,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變電站智能實訓演練體驗平臺,以及前文提到的電網智慧供電保障系統、變電站智能運檢管控系統、智能巡檢機器人等多個項目,都將出現在8月29日至31日在上海舉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展區中。
應用場景是現階段AI發展的重要決勝場。在AI賦能百業的進程中,上海推行“需求引領、應用先行”的發展模式,鼓勵AI最新成果在上海率先“試水”。
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互聯網部主任唐躍中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上海電力在電網人工智能應用方面處于世界領先的水平,未來可能比東京、紐約等國外大都市走得更快。
在他看來,在泛在電力物聯網的基礎上,AI將在預測方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一方面,AI可以對運行態勢做出整體的感知,預測故障風險會提高還是降低。另一方面,AI可以在客戶側做出更多的探索,分析客戶的用電模式,設計出更好的供電方式和服務套餐。“換句話說,就是先于客戶知道他們需要什么。”
據了解,電網現在應用的大多是弱人工智能,上海電力計劃進一步提高人工智能覆蓋的廣度和深度。這個過程不僅會見證技術的進步、應用的創新,還會促成AI安全倫理的討論。比如,具有操作能力的巡檢機器人就正處于論證過程中。電網的安全能否交到AI手里?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