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自動化、無人化、智能生產、黑燈工廠……我們常常聽說這些詞匯,“熟知不等于真知”。今天就和金粉們談一談,所謂無人化究竟是個啥?現在發展到何種程度了?中外的無人化水平有差距嗎?還有最重要的——無人化來臨,是不是意味著我的工作要丟了?
無人化就是完全無人參與嗎?
對于并非專業研究者的我們來說,幾個關于自動化的詞語意思可以等同。在機器人、傳感器、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支持下,設備得以“開口說話”、設備間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協作。此時,在幾乎無需工人參與生產的車間中,24小時不間斷生產成為了可能。
車間無人化程度與行業有很大關系。目前我們經常看到的無人化案例,主要來自于注塑、包裝和鈑金行業。在另一些行業中,由于工藝特點限制,很難達到較高的自動化程度。
“老干媽”生產車間
即使在同一行業內也是有差別的。以汽車行業為例:汽車的生產覆蓋沖壓、焊接、涂裝、總裝四大工藝,在前三個車間中,目前主流車企新車間的自動化程度能達到80%~90%;而總裝車間具有作業內容多樣、柔性部件多、流水線式生產等工藝特點,自動化程度大約在8%~15%。
應用領域
01 包裝:牛奶灌裝流水線
德國SMF是一家成立了25年、專注于PET(塑料瓶的一種)包裝行業的公司,國內關于這家公司的資料不多,小編找到了SMF的一條牛奶灌裝流水線:
02 注塑:富士康車間
富士康提出過“百萬機器人計劃”,進展不順。目前,富士康正穩步推進自動化,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中國工廠30%的自動化。使用機器人替代“3D”崗位的員工,是目前公司的首要目標。3D崗位指骯臟(dirty)、危險(dangerous)和無聊(dull)的工作。
富士康現階段在注塑車間的自動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而下面這個視頻里大致勾勒了它的總體自動化水平:
03 鈑金:柔性生產線
意大利薩瓦尼尼Salvagnini、法國迪美高DIMECO、 日本天田Amada等公司都有鈑金自動化生產線,下面的視頻來自天田:
04 汽車:國內外先進車間一覽
除了以上行業以外,自動化在汽車行業的完成度也較高,有很多知名案例:特斯拉的無人工廠,在沖壓生產線、車身中心、烤漆中心與組裝中心四大生產環節中,超過150臺機器人自動生產,整個車間幾乎看不到人的身影;寶馬萊比錫工廠被譽為“最接近工業4.0的生產車間”。
特斯拉無人車間
在國內,我國的工廠自動化呈現兩極化趨勢明顯的特點:新工廠自動化程度之高全球領先,而整體自動化水平偏低,其中,自動化程度最高的莫過于汽車行業。
上海通用金橋工廠
中國的新建汽車工廠,已經擁有全球最高的機器人滲透率。根據相關資料:
2014年10月投產的日產(Nissan)大連工廠,擁有83%的機器人滲透率,是日產全球工廠中最高的一個。相比之下日產的廣州花都工廠滲透率只有56%,這家工廠投產于2004年5月。
本土汽車企業,如吉利(Geely)正在這方面努力的追趕,例如該企業在寧波的新建工廠,在沖壓、焊接、噴漆等生產流程中積極引進了外國的最新型裝備,用以替換國產裝備,該工廠每月產能在15萬輛左右,使用了超過100臺點焊機器人,這一比例與外國的汽車工廠相同。
2014年10月投產的日產(Nissan)大連工廠,擁有83%的機器人滲透率,是日產全球工廠中最高的一個。相比之下日產的廣州花都工廠滲透率只有56%,這家工廠投產于2004年5月。
本土汽車企業,如吉利(Geely)正在這方面努力的追趕,例如該企業在寧波的新建工廠,在沖壓、焊接、噴漆等生產流程中積極引進了外國的最新型裝備,用以替換國產裝備,該工廠每月產能在15萬輛左右,使用了超過100臺點焊機器人,這一比例與外國的汽車工廠相同。
自動化的未來
01 自動化不能硬上,量力而行
京東“亞洲一號”無人倉
先進技術、先進設備的引進固然對企業有益,不顧資金實力與生產條件的引進也是不可取的。比亞迪就有“逆自動化”取得成果的典型案例。
比亞迪是以生產汽車聞名,不過它在電池行業的創新也被廣為傳頌。
上世紀90年代,比亞迪開始生產鎳鎘電池,它把一條自動化生產線一一拆解成為由100多道工序組成的“人工線”,生產線主要依靠人力完成、僅輔以必要機器。這條線給比亞迪帶來兩大優勢:一是依靠便宜的人力,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二是生產柔性化程度更高,能輕松適應多種產品的生產。由此,比亞迪以40%的價格差對日產電池市場造成了強烈沖擊。
過度自動化讓特斯拉陷入困境
自動化的進程也不是越快越好,自動化程度過高反而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增加的維護人員的人工成本可能抵消掉降低生產工人所節約的成本。這一點,在高爾夫A5汽車德國一條生產線上的某些環節中有所體現。
02 自動化不等于失業
究其本質,工業機器人與農業時代的鋤頭、工業時代的機床沒什么區別,它們都是由人所創造的工具,目的在于幫助人更好地、更高效地工作。每一種新技術,在消滅一些工作崗位的同時,必然伴隨著新的、更人性化的工種需求。比如現代航運業的誕生大大降低了對“纖夫”的數量需求,卻帶來了航運相關的大量工作。
自動化、無人化、智能制造,雖然短期無法真正實現,但它卻是大勢所趨。去擁抱變化,而不是抱殘守缺,這才是我們應有的姿態。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