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曠視科技在北京舉辦了新戰略發布會。會上,普洛斯戰略顧問、隱山資本合伙人董中浪做了題為《被AIoT重新定義的物流行業》的演講。
他認為,過去幾百年,物流行業數次非常大的變化。而它的每一次變化都和技術有關。比如,運河、鐵路、公路、航空等相繼出現改變物流行業,并提升該行業的效率。在AIoT時代,董中浪認為物流為AIoT提供了許多不錯的應用場景。AIoT也將重構整個物流行業。
他提到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把亞馬遜、沃爾瑪、ZARA等公司稱作披著零售外衣的物流公司。那么,“最好的物流公司一定是科技公司,披著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披著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是最好的物流公司。再往本質深究,它是一堆鈔票,它是用數據或者能源驅動一堆鈔票在做工,它一定是最好的資產管理公司?!?
最后,董中浪用一句話做結尾:數據和AI驅動的物流資產帶來運營的高效率,將徹底結構我們原有的物流產業格局。以下是他的現場演講,經i黑馬&黑智編輯:
技術推動物流產業進步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物流產業的認知。為什么物流產業變成一個AI、機器人很重要的應用場景呢?過去3年,我的感觸非常深。我們拜訪了所有的合作伙伴。我們發現所有的人,做機器人、做AI的人、做算法的人,都在想怎么樣把技術變成一個可收入、可變現的東西。
我們看到波士頓Dynamics機器人很好,會翻跟斗、開門等。無人駕駛的技術也很好,但是怎么換成錢呢?大家突然發現,物流行業是一個相對容易讓大家可以技術變現的場景。這個產業非常落后,需要很多新的技術改造。
基于這樣的思想,從應用的角度看物流產業發生了什么事。我特別喜歡把這兩張圖拿出來說事。
第一張圖是說工具的發展讓整個社會完全不一樣了。人的管理能力、對世界的認知能力甚至是世界經濟的運行都和工具密切相關。當我們用腳走路時,我們只能在小村子里走;當我們騎馬走路時,我們可以在一個國家里走;當我們乘坐輪船、飛機時,能走得更遠?;ヂ摼W出來以后,就更不一樣了。所以,物流產業、人類經濟發展都和工具密切相關。
第二張圖是全球物流圖,這里沒有國家、國界,沒有其它東西,只有物流。這張圖是卡車運輸,是輪船、飛機、鐵路的運輸,是不同的路線圖。
我們看到某一天全球貿易、全球物流流動。這就是全球化,就是中國崛起的標志。我們可以看到全球聯系有多么密切,通過物流把大家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物流產業非常巨大,在中國沒有幾個產業是10幾萬億的,而物流有13萬億,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
在這樣一個單一市場里,過去幾百年里這個行業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每一次變化都和技術有關。
我們可以看到柯達被數字化的膠卷、影像淘汰掉。大家去看茶馬古道、古運河會心生感慨,你到美國看運河兩岸、公路兩邊,過去依托運河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這反映了整個物流產業的發展,但是當鐵路出現以后,顛覆了運河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模式轉變和峰值年差異非常大。我們可以看到1900年依托鐵路的物流企業是最牛的企業,為鐵路服務的貨場、貨棧是最牛的。后來公路起來了。我們可以看到1946年時鐵路降到了底,然后飛機出來了。我們可以看到技術在推動整個產業的進步。下一個顛覆者是誰?我們也不知道,有可能是磁懸浮,有可能是ElonMusk的地下真空運輸系統,也有可能是AIoT。
權力轉移
這張圖是中國的物流業。物流產業隨著客戶Power轉移,正在逐漸演變,我們把物流分成幾層:
第一層,物流業者,像順豐、德邦等企業。它們也是根據實效性、產品標準化被需求切分。第二層,真正做基礎服務的人,物流業者主要是提供解決方案的人(第三方物流),他們被行業切分,真正底層的是提供服務的人(物流基礎業者)。第三層、提供解決方案、TMS等的人。第四層、生態服務。第五層、資產提供方、準備商。
過去幾年,非常大的變化發生了,總體可被歸納為兩個趨勢:
一,右邊的那部分Power從左邊逐漸轉到右邊。過去是制造驅動、渠道驅動,現在變成消費者驅動。具體來講,消費者驅動指的是電商把消費者的Power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再重構整個產業鏈。右邊的東西逐漸開始解構、重構整個生態體系。
二,從下往上走,從基礎物流服務商(順豐)開始向綜合的物流服務商發展。比如說單純的做TMS的人也在技術上構建實體運作的服務能力,他們開始在上面搭建金融、信息服務的能力,用生態的方式搭建終端消費者、客戶的服務能力。
總體來講是往上走的。200年來,消費者的需求切分整個產業,把它切成一個個豆腐塊。背后的基本邏輯是每一票多重,如果這一票是一公斤以下,可能就是快遞;如果是100公斤、200公斤以上就是快運,再往上是整車。
所以,用票本質是說每一票的件數、重量越低,越容易做到標準化、高效率,做到實效性。單票的貨越大,越需要所謂的客戶化定制。而越是個性化的服務,越沒有訂價權。貨越小、企業越大。所以永遠都是賣桑塔納的都是富翁,賣寶馬的可能都是窮小子。在物流行業,這種現象也是特別明顯的。
我們用消費者需求將行業切成一份份細分行業。我們可以看到,C端、小B端、大B端,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產業細分。其實,大家說起物流,都覺得物流企業都是一樣的企業,但是區分真的非常大。
在這個象限圖里,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企業一定會很大的。比如說我們把這些企業放上來,你會看到順豐這些一定會很大的公司,因為角上能長出大企業。無論怎么樣,右手角上是不可能長出大企業,全世界也是這樣。
這個歸類是因為它的個性化,因為它沒有定價權,因為它的服務都是個性化的。沒法標準化,是沒法提升效率的。但是,今天,新技術比如AI、機器人的到來,看似個性化的服務都可以被標準化。兩邊的供應鏈的經理,有可能是兩個機器人在對話。而具體的運作,無非是在機器人的運作程序上多一段數字、動作而已。
我們看到整個權利在發生轉移。最初,我們說的物流是制造車間里的物料管理,怎么把物料管好,怎么把生產線運籌做好,讓產線效率能夠發揮出來。隨著時間的推演,物流的含義在發生變化。物流穿出了車間,變成了整個工廠的調度。其中包括物料采購、成品的運輸等。那個時候,生產出來的產品無法運出去,所以我們也看到,物流從最早的物料管理到物品分銷,再到企業物流,也叫現代物流、供應鏈。簡單來講,它是一個推拉的過程,不斷地從制造端往消費端進行。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權利在轉移,最早物流提出革命性思想都是在制造業里面。我做咨詢的時候,我最先服務的客戶是海爾、美的、大眾,后來變成了蘇寧、國美等渠道商,再然后是電商,比如阿里巴巴、京東等。無論你怎么稱呼它們,叫它們C2B2B,S2B2C、M2C、C2M、B2B。這背后是權利的轉移,價值鏈或生態鏈的重構。而物流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伴隨著每一次權利的轉移,從制造到渠道到消費者終端的電商,中國出現了非常多的細分門類里的大型的物流企業。
兩張網
今天,來談生態,整體上供應鏈是這樣的結構。它的發展也是這樣,第三方物流、包裹、B2C、最后一公里、眾包物流、及時物流、共享物流,所有的企業都慢慢出現,所以出現了美團外賣等一系列的公司。
整體上來看,整個物流產業最核心的要素有以下幾個:
第一,貨。圍繞著貨,有一張天網,一張地網。天網是信息流、金融。因為物流是跟交易關聯在一起,所以有交易就有金融。下面是重,提供一個增值服務的空間,就是倉庫。你需要裝備,需要人,它們構成了下面的地網,這樣的一個要素在中國就變成了一個所謂輕重、虛實。在中國,這是一個不得了的天文數字。
你可以看到有250萬億的社會物流總額,有500億個包裹、4500萬從業人員、2000萬臺卡車、9億平方米的倉庫。現在,它們都變了,就是用基礎在橫切,豆腐塊也是橫切了,切成了場景、基礎設施。
我們認知到未來這個模型會轉成兩個三角形,一個正三角形是人會變成裝備,會變成機器人??臻g、設備會變成智慧資產。
核心技術,把這個切出來了之后,要有應用場景,也即擁有貨的這些人。把它們兩個結合在一起就是信息流和金融融合在一起。所以技術對物流的改變非常深遠。
技術現已大量應用在物流行業。而且這些應用都能完全體現技術能夠在物流產業里找到自身價值。
這一系列的新技術,在物流產業里都需要很好的場景。以普洛斯為例,作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地產,我們擁有將近7、8萬平方米的倉庫。倉庫需要技術提升資產效率,比如說我們把新燃料最早應用在實叉車,而不是在卡車上?,F在,創新模式也已出現。新能源車能夠按公里出租,作為資產來創造價值。
我記得福布斯雜志有一篇文章把亞馬遜、沃爾瑪、ZARA等公司稱作披著零售外衣的物流公司。最好的物流公司一定是科技公司。披著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是最好的物流公司。在物流行業,最好的物流公司本身是科技公司。再往本質深究,它是一堆鈔票,它是用數據或者能源驅動的一堆鈔票在做工,它一定是最好的資產管理公司。
物流行業里的智能機器人,一定是最適合資產證券化的,是零安裝、零處置,有資產屬性的。最后,一句話總結,數據和AI驅動的物流資產帶來運營的高效率,將徹底結構我們原有的物流產業格局。謝謝大家!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