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麻粒兒
編者注: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倉儲物流需求的激增,催生了智能機器人的應用。在機器人行業多家大型公司被收購或宣布倒閉之后,仍有目光遠大的初創企業家選擇逆流而上。在“機器人即服務”的當下,inVia Robotics已迅速占領行業霸主地位,引領變革。本文將帶你走進inVia Robotics,了解其迅速發展壯大背后的動力因素。
美國智能機器人公司inVia Robotics創立初始并沒有打算建立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來向大眾銷售機器人產品,但現在事實證明,他們的的確確做到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已經建立。
從南加州大學智能機器人專業畢業后,Lior Elazary、Dan Parks和Randolph Voorhies三人都在四處尋找能迅速吸引市場目光的創業機會。
“我們的目標是要建立并且運行一些可以立即產生經濟效益的東西。”inVia Robotics的首席技術官Voorhies在一次采訪中說。
該公司的團隊看到了之前的機器人制造商在創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失誤,因此他們認為,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從中吸取教訓,避開雷區。
盡管以iRobot為首的一系列家用服務機器人在早期取得了成功,但面向消費者或可與人類一起工作的協同機器人尚未在更廣泛的市場上獲得大眾青睞。
在Voorhies和他的同伴們從南加州大學畢業時,由機器人行業的一些知名人士組成的傳奇公司Willow Garage在經歷風雨浮沉后倒閉了,而機器人研究領域的另一家巨頭Boston Dynamics也在同一時間被谷歌收購了。這家搜索引擎行業巨頭在經歷了為期六個月的瘋狂收購之后,共將八家機器人公司收入囊中。
“在親眼目睹這一切的發生之后,我們不禁感慨道:‘天哪,竟然有這么多機器人公司失敗了!’我們也問自己,為什么會這樣?”Voorhies回憶道。
“我們看到的很多硬件公司,他們的計劃都是如出一轍。第一步:生產一個非常酷的機器人;第三步:一個應用生態系統將會進化,人們編寫應用程序,到時候機器人將會大賣。沒有人知道如何進行第二步——把機器人商業化。”
因此,該公司的三位聯合創始人都在努力尋找可以迅速將機器人推向市場的創意。
他們的想法是制造一個可以幫助移動和接觸物體的機器人。Voorhies說:“我們研發出了一個帶有移動基座的六自由度的機械臂。”
然而,這個機械臂的構建很棘手,組件很昂貴,而且環境中有太多的變量,使得機器人的操作易出現問題。最終,inVia的團隊意識到,機器人技術的巨大成功只會發生在受控的環境中。
“我們很快就意識到,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我們無法預測,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他說。
然后,Parks收集了一份白皮書,分析了不同的受控環境。他發現,在這些環境中,部署協同機器人是最容易的。因此,顯而易見,倉庫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早在2012年3月,亞馬遜就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亞馬遜以7.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Kiva Systems,將Kiva的機器人大軍部署到了亞馬遜全球的倉庫和配送中心。
“Dan為我和Lior寫了一份白皮書,”Voorhies說,“我們發現,最吸引我們的是電子商務物流。因為倉庫的地板往往是混凝土板;他們非常平坦,幾乎沒有什么階梯。一般來說,人們會從倉儲貨架上揀取物品,然后把物品放在其他地方。”
除了技術專家Voorhies、Parks和Elazary之外,這個團隊還包括一個已經從兩家公司離職的連續企業家。有了這個想法后,這個團隊只需要把一個工作原型組裝在一起。
大多數非亞馬遜的倉庫和運輸設施都在使用自動存儲和檢索系統,Voorhies說。這些巨大的自動化系統不論是外表,還是工作原理都像巨大的自動售貨機。但他說,這些系統不僅涉及大量的沉沒成本,而且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
這些舊系統并不是為隨機訪問模式和多用途訂單而構建的。多用途訂單包含了電子商務剛剛開始發展時的需要的大部分運輸和包裝過程。
然而,由于這些沉沒成本,倉庫不愿改變模式。所以,Voorhies和他的團隊提出了一個創新想法:物流供應商不需要改變原有模式。
“我們不喜歡前期投資,因為前期投資不僅僅是要安裝一臺機器,而是要成立一個公司負責來制造這些機器。”
他說:“我們想要的是能夠自我引導、有機成長的東西,還要能很快看到收益。所以我們對這些自動化倉庫系統(ASRS)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我們開始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我們為什么不制造移動機器人來完成這些工作呢?”
起初,inVia的團隊用不同的方法來制造機器人。他們的結果就是生產出了兩個機器人,一個機器人可以揀取幾個不同的物體,而另一個負責挑選。
該公司最終決定將機器人的外觀打造成一個可移動的冰球形底座,帶有一個可以將平臺上下移動的剪刀式升降機。安裝在平臺背面的是一個機器人手臂,它可以向前和向后伸展,手臂末端有一個吸盤。吸盤將盒子吸到這個平臺上,然后機器人將這些盒子送到一個專門負責揀取和打包的員工手中。
“我們最初是打算用這些機器人來為客戶揀取個人產品。但是,當我們開始與真正的倉庫進行深入交談后,我們意識到幾乎每個人都有東西存儲在這些盒子里。Voorhies說。“另外,我們為什么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容易一些呢?為什么我們不抓住那些手提包呢?”
自早期的機器人推出之后,inVia已經獲得了2900萬美元的融資來支持其愿景。最近的一輪融資金額為2000萬美元,于7月份結束。
“電子商務行業的增長推動了市場對倉庫的需求。為了滿足這一需求,倉庫自動化的程度必須得到提高。而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夠以靈活的方式在不同的工作流程中實現自動化。我們對inVia Robotics的投資,反映了我們對人工智能作為供應鏈產業關鍵推動者的堅定信念。”Point72 Ventures人工智能投資聯席主管Daniel Gwak表示。Point72 Ventures是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Steven Cohen創立的早期投資公司。
考慮到航運和物流公司面臨的壓力,機器人和自動化正成為至關重要的戰略投資,伴隨著風險資本大量涌入市場,這些都不足為奇。
僅在過去兩個月,瞄準倉庫和零售自動化的機器人公司就籌集了近7000萬美元的新的融資。其中包括最近法國初創企業Exotec Solutions獲得的1770萬美元融資,以及Bossa Nova因其雜貨店機器人獲得的2900萬美元融資。
還有一些專注于倉儲的機器人公司,比如Fetch Robotics。該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Willow Garage公司和Locus Robotics公司,后者與物流服務公司Quiet Logistics關系緊密。
美國研究和分析公司IDC商業服務機器人研究主管John Santagate在一份聲明中說:“在過去幾年里,機器人領域的資金投入多到令人難以置信,但這是有充分理由的。投入資金的增長不僅能表現市場對技術的接受,表現出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技術領域正不斷成熟,還能表現出行業未來的愿景,靈活的自動化技術必不可少。“
“如今,機器人產品必須在倉庫中以更快的速度、更高效的方式移動,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自動移動機器人提供了一種部署自動化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具有成本效益,而且可以實現速度、效率和靈活性的全面提升。”
inVia的團隊意識到,光靠銷售機器人是不夠的。為了讓倉庫充分了解inVia的機器人在節省成本方面的巨大潛力,他們需要借鑒軟件的模式。與其出售設備,還不如將機器人所做的工作作為服務銷售出去。
“客戶會問我們這些機器人要多少錢,這根本就無關緊要,”Voorhies說。“我們根本不希望客戶考慮這些事情。”
inVia和物流公司之間的合同是建立在完成的工作單位的基礎上的。“我們根據訂單行收費,”
Voorhies說。“訂單行是單一庫存單位,與數量多少無關。只要機器人帶著手提袋出現在人們面前時,我們都會向它們收費。我們現在能達到的速度越快,我們需要使用的機器人就越少,我們的利潤就會越高。”
Voorhies說,這聽起來可能不是一個巨大的變化,但這種效率在倉庫中很重要。“如果你是一個在倉庫里推手推車的人,手推車上可能有35個托盤。對我們來說,那個人是靜止的,他們并不局限于一個手推車。他們能夠同時完成70個訂單,而不僅僅是55個。”
Rakuten Super Logistics首席執行官Michael Manzione表示,在Rakuten物流方面,inVia機器人的部署已經帶來了回報。
“機器人技術在訂單履行中心的應用是非常新的。”Manzione在一次采訪中說道。“我們從2月底開始關注這款產品,并于3月底上線。”
對于Manzione來說,最大的賣點是快速擴展機器人的規模,無需預付任何費用。“當我們在為假日季節的來臨制定計劃時,我們將底線設置為要保證產品的有效使用。”Manzione說。“去年我們的勞動力增加了一倍,但是,今年我們不打算增加人手。”
正如Voorhies指出的那樣,訓練一個團隊在倉庫環境中有效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大的問題是很難雇傭額外的人來做這件事。在一個倉庫里,有一個專門的核心團隊,他們工作表現出色。對于這些揀取機器人的加入,他們感到非常滿意。他們也會對機器人帶來的回報感到滿意。”Voorhies說。“一旦你需要將你的生產能力提升到核心團隊所能完成的范圍之外,就很難找到能做好這項工作的人。”
2021-07-12 10:01
2021-05-22 09:04
2021-05-15 09:58
2021-05-14 08:43
2021-04-13 13:59
2021-03-31 13:54
2021-03-31 08:42
2019-06-04 08:51
2019-05-28 11:35
2019-04-26 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