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南京,晴熱天氣“單循環”。埃斯頓的員工并沒有在廠房汗流浹背生產,作為專業的工業機器人公司,他們也正在享受高科技的福利——讓機器人去生產機器人,埃斯頓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涉足機器人業務7年,埃斯頓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自主技術的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裝置等機器人核心部件的國產品牌機器人企業,是國產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也是國內機器人企業實力最接近海外機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并稱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的企業之一。
資本市場給埃斯頓插上了飛翔的翅膀。2015年,國產機器人的“優等生”埃斯頓上市之后,利用資本推動的規模化優勢,迅速進入快車道,機器人業務保持翻倍以上增長。8月16日,埃斯頓剛剛發布的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7.25億元,同比增長72.87%,歸母凈利潤5631萬元,同比增長40.37%。其中工業機器人及成套設備收入3.55億元,同比增長超110%。
在“四大家族”仍然占據統治地位的中國市場,國產機器人產業面臨什么樣的發展環境?埃斯頓機器人業務每年保持翻倍增長的密碼是什么?如何打破價格戰的惡性競爭局面?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大型系列報道采訪團走進埃斯頓。
埃斯頓南京總部簡潔的會客廳里,極少在媒體露面的董事長、總經理吳波,穿著藍領短袖襯衣,帶著廠區的工牌出現在采訪團面前,這位25年堅持工作在一線的創業者,衣著、談吐其實都更像一位資深的工程師。他與埃斯頓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國際機器人聯盟執委會委員王杰高博士一起,向采訪團娓娓講述了機器人行業的風云變遷和埃斯頓的成長故事。
“機器人制造機器人”
在江寧開發區,埃斯頓總投資近10億元打造的工業機器人自動化工廠,目前一期已經投產,能看到國內很少見的高度自動化廠房。在巨大的廠房一側,大批黃色六軸機器人不知疲倦生產著自己的“兄弟姐妹”,而另一側,蔚為壯觀的成品機器人“大軍”在接受出廠前的最后檢測。為數不多的工作人員在機器人的封閉區域周圍,通過計算機屏幕上數據記錄,監督機器人工作。
在埃斯頓機器人廠房,采用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生產模式的一條總裝線,3名工人的單班(工作8小時)產能就能達到5000臺/年,相比傳統生產工藝,工時極大減少,效率有大幅度提升。1月份投產的一期項目,達產后每年機器人及成套設備產能達到9000臺/套。
埃斯頓在2011年切入機器人業務,這個行業的“少年”已經躍居國產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事實上,如果計算上埃斯頓在數控系統和交流伺服系統領域的積累,埃斯頓已經是25歲的“青年”。2011年王杰高加盟埃斯頓,擔任埃斯頓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杰高的加盟一下就激活了埃斯頓機器人業務,到2013年,埃斯頓首期7款機器人的研發計劃完成,填補了國內機器人產業在伺服電機和運動控制器等多個核心部件上的技術空白。此時也是中國國產機器人爆發的開始,2014年隨著地方政府推出補貼政策,國內機器人企業迅速擁擠不堪。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的數量超過了4000家。
與多數機器人企業通過購買核心部件、發展系統集成的方式不同,埃斯頓將重心側重在關鍵部件的自主創新,數年間,在機器人領域實現多項技術突破,比如研發高功率密度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雙曲面齒輪減速裝置等,并將2D、3D視覺技術和手機遠程監控等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公司機器人。
基于自主掌握了運動控制系統、伺服系統、減速裝置等核心部件,后續圍繞主業有針對性地收購了力覺技術、視覺技術方面的海外公司,埃斯頓機器人品類逐漸增多,陸續研發了搬運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噴涂機器人等,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自主技術的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裝置等機器人核心部件的機器人企業。
上市推動二次騰飛
“如果沒有上市,我們可能不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吳波看來,2015年登陸資本市場是埃斯頓發展的極為關鍵一步。
從營收上看,2011年至2015年埃斯頓每年的營收徘徊在5億元左右,2015年3月在深交所中小板掛牌首發募資2.04億元,2016年9月增發募資約9.5億元,資本的助力讓埃斯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2015年之后,公司營收保持了快速增長,2017年營收突破10億元,兌現了在2014年制定的營收目標。其中機器人業務方面,保持每年超過100%的增速,大幅超過行業平均增速。
吳波表示,埃斯頓上市的意義一方面有了重要融資平臺,在發展的關鍵時期獲得規模發展優勢,另一方面解決了公司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很大的困惑,那就是如何吸引和激勵高級人才。登陸資本市場后,埃斯頓的上市平臺對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和后續激勵有非常大的幫助。
“人才是埃斯頓的核心競爭力?!眳遣ń榻B,截至2017年底埃斯頓共有員工1400多人,其中研發人員499名,有181個碩博人才。在王杰高博士之外,埃斯頓匯集了運動控制系統專家——前羅克韋爾自動化上海研究中心主任錢巍博士等研究團隊,此外埃斯頓在英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也匯集了運動控制和機器人領域的高水平研發團隊。
基于資本、人才和當前發展勢頭,埃斯頓樹立新的發展目標。吳波希望埃斯頓機器人業務通過未來數年的努力,在品牌影響力和銷售規模上進入行業第一梯隊,更具體的目標定位在到2025年進入全球“第一陣營”。
全球配置研發資源
圍繞全球第一陣營的目標,埃斯頓目光盯向海外,但是這種外延非戰略的擴張,更像是從全球汲取能量。從2016年開始,埃斯頓發起了多起“高性價比”的并購。包括參股意大利視覺技術公司Euclid Labs, 全資收購全球前十的英國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公司TRIO,控股德國機器人集成商M.A.i等。
在高端人才的帶領下,埃斯頓比較充分地利用了海外并購后的競爭優勢。比如把英國子公司TRIO辦公樓擴建,建設成英國的研發中心,在米蘭建設運動控制研發中心,計劃與德國M.A.i組建合資企業,按照歐洲市場的標準優化機器人的設計。
埃斯頓對并購項目的整合有獨到的策略。除了在并購之前公司管理團隊與并購標的的管理團隊充分溝通外,非常重視與海外分支機構的人員的互動,定期組織人員溝通交流;同時充分信任充分放權,不對海外項目派駐管理層,甚至連財務負責人也不派。王杰高博士介紹,埃斯頓與海外項目的整合進度上,并購項目基本上達到預期,甚至超出預期,比如和英國TRIO的整合。有些項目技術比較前沿,比如在意大利參股的視覺系統公司,美國并購的康復機器人項目,整合還需要時間。
吳波介紹,埃斯頓外延并購邏輯十分清晰,只圍繞促進埃斯頓技術、渠道和品牌的進步來進行,并購的項目要能夠有助于埃斯頓的內生性發展,不為業績去做并購是公司原則。
“在全球投入資金去做全球化的人才配置是埃斯頓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埃斯頓比較獨到的地方。如果要進入全球第一陣營,純粹靠國內的人才資源,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無法滿足埃斯頓的發展要求。公司每年投入研發金額占到營收的10%左右,投入既包括國內的技術研發,也包括投資在國際建設研發團隊??梢栽谳^短時間縮短和‘四大家族’在人才和研發實力之間的差距。”吳波說。
埃斯頓剛剛發布的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研發人員589名,同比增長182人,占員工總數35%。研發投入7917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1.94%,占同期收入比重10.92%。
產品品質高于一切
“品質是埃斯頓的最高目標,如果品質和成本有矛盾,成本要讓步;如果品質和交貨期有矛盾,交貨期要讓步。我們的原則是寧可丟掉訂單,寧可增加成本,交付的產品一定是高品質的。”吳波表示,埃斯頓希望通過品質來影響客戶、影響市場,來形成規模,最終趕超“四大家族”。
“我們有足夠大的市場,有本地化的應用開發和服務優勢,有便宜的成本,這些都具備之后,如果品質做到和‘四大家族’一樣,我們必然有更強大的競爭力?!眳遣ǚQ。
對品質的要求不僅在生產制造,還包括對供應鏈的要求。吳波介紹,近期埃斯頓提出“ALL MADE BY ESTUN”。 不僅是機械臂、伺服電機、控制器,所有部件盡可能地用自產取代外協,雖然從資金角度看要投入更多,換來的卻是質量和交貨期的保證。
到今年8月底,埃斯頓新的機械加工車間將會投產,將會有FMS柔性制造系統專門生產制造機器人的機械部件。投產之后,除了減速器外的大多數零部件可以自己做,機器人自產率可以達到更高比例。
埃斯頓正在試圖改變與供應鏈企業的合作方式。王杰高介紹,埃斯頓未來要把產業鏈發展成為生態鏈,供應鏈公司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態鏈的合作關系可能會是利益捆綁的關系,在一個體系之內做上下游產業分工。這樣做的好處是產品質量把控,需要改變的時候可以敏捷反應。
與巨頭差異化競爭
在全球機器人市場,伴隨上世紀汽車市場需求紅利成長的“四大家族”還占有絕對統治力。數據顯示,目前“四大家族”在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的比例高達57%,外資整體占比約70%,國產品牌工業機器人的市場份額不過30%。
不過,國產機器人近5年來增長迅速,市場份額逐年提升。一方面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密度顯著低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通用工業保有量密度僅為日本的15.42%,汽車工業保有量密度為美國的40.05%,工業領域的增長彈性充足。
另一方面,汽車行業之外,國產機器人在一般工業領域展現了更強的本地化服務能力和價格優勢。2017年國產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延伸至國民經濟37個行業大類,102個行業中類,在汽車市場之外的3C、通用設備、新能源、光伏,以及家居、食品、飲料等輕工行業銷量增速較好。
“我們一定要沿著巨頭們走過的路再走一遍嗎?我看大可不必?!蓖踅芨卟┦空劦絿a機器人未來發展道路時認為,中國機器人可以在汽車之外的行業做起。他認為,海外機器人企業在汽車行業發展了40多年,機器人在汽車行業正在逐漸飽和。中國有更大的一般工業基礎,比如3C、光伏、物流等,這些行業要求安全性更強,操作更簡便、回報時間更短,在一些細分領域國產機器人競爭力更強。
成本目前是國產機器人的重要優勢,以埃斯頓機器人為例,機器人成本回收周期可降至1-2年左右。但成本策略對國產機器人來說也是雙刃劍,在資本和財政補貼的支持下,機器人產業部分產品過度的價格競爭也在消耗企業競爭力。在行業格局初定的時候,頭部公司也在享受溢價權,埃斯頓近一年來產品價格沒有明顯下降。
王杰高介紹,埃斯頓機器人發展方向,一方面是側重市場較大的通用機器人行業,融合海外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和制造工藝,通過規?;档统杀?,質量和成本打造競爭力,縮短和海外的差距;另一方面在細分領域抓住機會,在新能源、3C、金屬加工等新的機器人應用行業做到標準化的開發。
“目前國產機器人正處在大發展的前期階段,中國企業有很多優勢,一是中國環境有廣大的市場,有政府支持和資本市場的平臺;二是對產業資源更熟悉,更有利于形成競爭優勢;三是作為新型企業有后發優勢,策略更靈活。像大海航船一樣,有些巨頭企業是尾大不掉的巨輪,我們是快艇,看得準就可以大膽沖過去?!蓖踅芨哒f。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