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能夠在水中快速移動,如同飛行一般。這種高效的海底移動模式讓它們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速度。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工程師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研制了模擬蝠鲼運動模式的水下無人機MantaDroid。與使用螺旋槳的海底無人機不同,MantaDroid幾乎是無聲的,這有助于它在海洋生物環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海底無人機的用途廣泛,如檢查海底基礎設施、在人類難以進入的區域(如溢漏處)調查污染情況。
哈佛大學約翰·保爾森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SEAS)的機器人專家打造了尺寸只有幾厘米的機器蟑螂HAMR。HAMR的全稱是哈佛動態微型機器人,它就像蟑螂一樣,能夠大幅度轉動并高速移動、攀爬、運載東西,從高處掉落仍完好無損。HAMR的真正突破之處是移動方式。它的每條腿都裝有兩個致動器,這模擬了蟑螂的關節結構。工程學教授Robert Wood解釋,“我們打造出的機器蟑螂雖然體型小,但設計復雜,可與蟑螂的一些能力相媲美。”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的研究人員打造了機器魚SoFi。它不僅外型像魚,還能像魚一樣游動。由于采用無線通信技術,越來越多的水下無人機擺脫了系鏈的束縛,SoFi也是如此。SoFi的行進并非依靠嘈雜的、可能嚇跑海洋生物的螺旋槳。它的魚尾能夠向兩側擺動,是因為體內的一個泵交替地把水送入兩個隔板中。
圣安娜高等研究院的教授Cecilia Laschi是軟體機器人這一新興領域的領軍者。她打造了一種機器八爪魚,能夠像八爪魚一樣在水中和海床上移動。它能夠把水吸入體腔,通過噴出水流在水中移動,還可利用柔軟的觸手在不平坦的海底攀爬。
傳統攝像機能夠幫助無人機修正位置,但它們需要足夠的光線才能正常運行。對于采用相機視覺技術的自動駕駛無人機而言,如果超過某些飛行速度,相機系統的視覺算法就會因動態模糊而無法正常工作。蘇黎世大學和NCCR機器人公司的研究團隊提出了創新的解決方案——一款能夠輕松應對高速運動、甚至在接近黑暗條件下工作的相機,即事件型相機(event-based camera)。這種相機的研發靈感源自眼睛,它們采用的視覺傳感器可記錄像素級的亮度變化,不同于傳統相機輸出的強度幀(intensity frame)。傳統視頻可分解為一系列幀,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有關亮度和顏色的像素級信息。相較而言,事件型相機只比較不同時刻每個像素點的亮度變化。如果保持靜止不動,這類相機發揮不了什么作用。但如果安裝到無人機上,它就能大顯身手。研究者可通過電腦讀取它產生的數據以實時觀測飛行環境,同時還能限制需要處理的數據量,以保證高效的處理速度。(惜辰)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
2025-04-09 12:40
2025-04-08 08:51
2025-04-07 12:08
2025-04-07 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