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關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的討論看上去還很遙遠,但對于物流和電子商務行業來說,這種技術在我們說話時就正在迅速地進行著。
而且對于這種技術的采用是全球性的。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倡議,就旨在促進特定行業的自動化,包括“自動化機床和機器人”,這幫助中國電商和物流企業比西方同行更快地采用了自動化技術。
對于其他公司來說,比如德國郵政DHL在采用這種技術時就更加慎重和人性化。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全球主要的電商和物流企業,是如何將機器人和自動化整合到他們的訂單執行、物流和供應鏈中的。
2012年,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以7.75億美元收購了倉儲機器人Kiva systems公司,并重新命名為Amazon Robotics。目前,亞馬遜的配送中心共有超過8萬臺機器人,這讓亞馬遜得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加速訂單的執行時間。當亞馬遜收購了Kiva的時候,它也讓Kiva的技術成為了專利,阻止了其他電商公司采用這項技術,讓該公司在自動化的競爭中獲得了優勢。
亞馬遜的機器人主要用于倉庫內部的訂單執行。指令會通過WiFi被發送到亞馬遜的倉庫機器人上,向他們提供有關下一個訂單、速度和位置的信息,指引他們該去哪里,同時防止他們與地面上的其他機器人發生碰撞。
美國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正面臨著電商業務利潤率下降的問題,同時它也在投資于技術,使其不斷減少交貨時間以保持競爭力。2016年,該公司宣布計劃在2020年前將其30個最繁忙的物流樞紐完全實現自動化。該公司目前正在其龐大的倉庫中使用機器人分類器和一個傳送帶系統,這使它每小時能處理數十萬個包裹。
上周,德國物流公司DHL宣布,它已成功完成對其倉庫中的機器人的初步測試。通過與技術公司W?rtsil?(瓦錫蘭集團)合作,DHL計劃在其工廠中使用人工+機器的方法來幫助人類完成任務,加快操作速度。
一般來說,西方國家在宣布使用自動化技術時,往往會伴隨著一個免責聲明:機器人將不會代替人類的工作。而在中國,機器人技術則被大量采用。比如,京東使用無人機在空中運輸包裹。此外,包括順豐、百世快遞和中通快遞在內的公司,都在他們的設施中使用了自動分類技術——這些技術極大地幫助他們在購物節期間處理了激增的包裹量,比如雙十一。
如果你對比一下西方和中國的全球航運公司,就會發現一種趨勢。由于中央政府的財政和政策支持,中國無疑更快速地采用了自動化技術;而西方企業在向供應鏈引入新技術時,則面臨著高昂的成本。一些公司(如UPS)正考慮通過自動化來提高價格,以支撐不斷下滑的利潤率。
隨著機器人技術采用率的迅速提高,中國將在通往自動化的道路上擊敗亞馬遜。剩下的問題是,自動化、勞動力成本和人工就業是否會在當前和未來的“機器人時代”中達到最佳平衡?
2025-04-29 22:21
2025-04-29 22:19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