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企業的機遇和挑戰
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將維持高景氣度,動力電池企業處于大規模擴產周期,而鋰電設備品質和工藝水平高低是決定動力鋰電池品質的關鍵因素。業內人士表示,產線智能化和數字化工廠是鋰電設備行業智能制造的下一張王牌。面對工業4.0、“中國制造2025”這個契機,鋰電設備也將迎來新一輪的革命。
而這也會加劇企業之間的競爭,追不上產業智能制造步伐的企業,將會被無情的“KO”掉。電池中國網了解到,目前國內一些優質的鋰電設備制造商已率先轉向鋰電產品的智能制造以及數字化工廠建設。
作為鋰電設備領域的代表企業,贏合科技憑借自身“整線模式”的強大硬件支撐,通過引進優質人才團隊及制造經驗,努力實現智能制造數字工廠,成為“精密制造+智能控制+解決方案”的行業專家;先導智能與IB+M合作建立“先導云”和大數據中心,通過“云”將整個企業的研發、生產、管理連接起來,最終實現全面的智能化工廠,建立全價值鏈的協同平臺;吉陽與其他設備及鋰電池企業積極參與了國家“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同時公司也在申報智能制造的標準立項……
但在肯定和贊譽之外,當然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智能制造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高端傳感器、重要操作系統和數字化基礎的智能化水平還有待提高,工業機器人的普及應用還遠遠不夠,互聯網與工業的融合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鋰電智能制造的未來
在制造業,新產品必須盡快上市;客戶需要個性化產品;瞬息萬變的市場需要提高生產靈活性;需要持續提高生產效率,不斷縮短開發時間,并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而且,還必須確保并持續提高產品質量。
為此,智能制造僅僅依靠自動化不再可行,必須全面實現數字化。豐富全面的共享數據庫需要涵蓋從產品設計,到生產規劃、工程、生產和服務,同時融入供應商和客戶;在整個價值鏈中獲得的經驗又回饋到設計和開發過程,從而使制造企業和機械工程師受益于數字化工廠具有的所有優勢。
而上文提到的我國智能制造領域存在的問題都是可以克服的。拿西門子來說,自1872年進入中國,140余年來西門子將電氣化、自動化、數字化的力量融入各行各業,以創新的技術、卓越的解決方案和軟件產品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全面支持,并在電池生產領域有著極深造詣。
西門子可通過鋰電池數字化工廠的構建,實現虛擬生產和與現實生產環境的融合,來促進高效、大規模的電池生產。從自動化與驅動技術,直至生產規劃和軟件設計,幫助企業對電池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工序進行優化。
蒂姆·S·格羅弗在《野蠻進化》一書中寫道,“在你的潛能被徹底激發之前,任何人都不知道你可以抵達怎樣的高度,包括你自己。”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快速崛起的中國鋰電行業,智能制造帶來的影響無可估量。此外,可以肯定的是,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中國制造2025”將重塑中國制造業的全球優勢。
2025-04-28 12:37
2025-04-28 12:24
2025-04-24 15:08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7 08:13
2025-04-16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