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自然中攫取靈感,我們的機器人正變得越來越柔軟。近年來,機器人行業涌現出了一大批奇形怪狀的、未來感十足的機器人:夾具(EOAT)像章魚觸手般靈活的機器人、在發動機內鉆來鉆去的機器人、在水下自制能量的機器人…… 這些發明無一不挑戰著我們傳統思維中對機器人發展方向的設想。
機器人的柔性執行器能使人造肌肉出現“蠕動”狀態
新加坡國立大學(NUC)使用柔性面料制成的外骨骼手套
據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機器人行業的市值將達到1880億美元,但現階段的機器人還有很多不足,如它們都是用剛性材料,如金屬、塑料制成的。可以想見的是,未來的機器人會更輕、更柔軟、對外部動力依賴程度更低,到時候人機協作會更安全、更協調。
上圖為今年6月在新加坡展出的軟體蛇形機器人。該機器人主要由硅膠管制成,研究人員Rolls-Royce在機器人身上裝了一些“關節”,不同于工業機器人的“軸”,這些“關節”由控制器驅動,通過向硅膠管施加壓力來促使機器人發生形變,機器人沒有了自由度的限制,更靈活,也更敏捷。
據悉,這款機器人可被放進飛機發動機進行“體檢”和故障排查,這為機場節省了拆裝發動機所需的時間,降低了人力成本。
目前,軟體機器人大多用于倉儲物流行業和食品行業,如 Blue Apron、Plated和HelloFresh,用來代替傳統剛性材質的工業機器人完成一些柔性作業。
上圖中抓取仙人球的機器人(氣動軟體抓持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設計,可正反彎曲,能夠輕松抓取各種類型的物體。在不久前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自動化公司Festo與北航合作發明的機器人手Octopus Gripper受到了默大媽的青睞,該機器人仿照章魚觸手的吸盤,通過抽出空氣夾緊物品。
海洋也給發明者們帶來了別的靈感。
浙江大學的學生從海洋生物鰩魚(蝠鲼)的柔軟身體與柔性撲翼推進獲得啟發,利用介電高彈體薄膜作為軟體人工肌肉驅動器,讓機器魚獲得驅動力。
而英國的布里斯托大學研發了一款能通過覓食微生物為電池供能的水下機器人Row-bot。該機器人裝備有微生物燃料電池,吸進富營養化的污水及微生物后,它能通過生物降解發電,為自己提供動力。研究人員正與環保組織和污染企業談論合作事宜,計劃將Row-bot用于污水處理和工廠水質監測。
當然,軟體機器人的蓬勃發展并不意味著剛性機器人的消失。即使柔軟如布偶娃娃,它們內部也藏有剛性的馬達和塑料外殼。
可以肯定的是,單純生產柔性夾具而不生產配套剛性組件和相關系統的企業是無法生存的,Empire Robotics是全球第一家柔性夾具制造商,而它現在已經倒閉了。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客戶想要的是一整套生產設施,包括機器視覺和機器學習,而不單單只是一個機器人、一個末端工具。
上圖為Cambridge Consultants發明的水果采摘機器人,不同于一般夾具,這個機器手裝備有機器視覺和機器學習系統,能智能識別抓取對象,計算抓取順序,并舉起、放下物品。研究人員Wrench表示,他希望能看到有朝一日機器人能和人一起工作,比如收獲像梨、蘋果這樣已“受傷”的果實。
無論如何,機器人行業內將充滿競爭,機器人企業也將面臨緊迫的發展壓力。
2025-04-21 12:14
2025-04-21 12:11
2025-04-18 08:54
2025-04-18 08:53
2025-04-17 08:16
2025-04-16 10:55
2025-04-16 08:50
2025-04-14 14:57
2025-04-14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