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要實現“由機器向人”的真正轉變
任何一個產業或行業,只有競爭才能推動創新并持續發展。
曲道奎說,競爭不可怕,但怕的是低水平的重復競爭,這樣會帶來大量資源的浪費,對技術和產業的促進都毫無益處。特別是“三無”企業,只能從事簡單的模仿、仿造,這種重復就會對產業形成損害,更關鍵是破壞了產業的生態,以及對產業、技術的敬畏心。在曲道奎看來,現在大量非專業的人都要做機器人,已經把這件事“娛樂化”了。
曲道奎認為,目前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宣傳,包括做機器人的難度和復雜性,讓市場充分認識這個行業,這是一個好的行業、戰略產業,但是對人才、技術和資本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讓創業者認識到風險就不會盲目進入;第二,各地政府要充分認識到當地的資源是什么,要發揮自身的優勢,思考自己到底是否具備做機器人的能力;第三,從國家層次,要做頂層的系統化設計和戰略規劃,明確要支持什么,如何加速這個行業發展,同時避免行業的惡性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競爭。“這三個層次都做好了,行業才能有序發展。而不是簡單的說,誰做誰不做,熱還是冷,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
如今,人工智能成為機器人產業的風口。據透露,新松在感知系統、交互系統方面正在加大投入。
曲道奎說,現在的機器人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高端機械設備,更多是由過去“機器設備”的概念,向人的方向發展。人的方向在哪兒,主要是在“軟”的方面,更多是體現在感知系統、交互能力、環境識別等等,這些都屬于人工智能的范疇。
“過去的機器人更多的是缺心少腦,只是跟人一樣體現一個力量的范疇,現在更多的向智慧、智能方向發展。”曲道奎說,在新一代機器人,包括服務機器人方面,新松已經把新技術應用進來。
曲道奎同時強調,機器人產業絕對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要用開放式創新的思維,在創新平臺上把不同的人才、資源整合起來,這是未來機器人發展的趨勢。“一定要把大數據、云計算等這些不同的最新技術整合在一起,才能使機器人實現由機器向人的真正轉變。”
工業增速下滑,機器人產業為何逆市上揚?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陣痛期,這在工業上表現尤為明顯。近幾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下滑,2015年已滑落到6.1%。今年上半年情況依然不樂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機器人行業卻有點“獨善其身”的味道,原因何在?
曲道奎說,機器人并不與整個經濟發展直接相關,更多的是制造業的一種新手段。從國際整個趨勢發展也可以看出這個規律,2009年開始全球進入經濟危機,所有行業和領域幾乎都在下滑,但機器人一直在上升,這幾年的全球復合增長率都在20%至30%。中國更明顯,復合增長率可能達到40%至50%。這也充分說明,雖然經濟在下滑,但越是這種時候企業越是要改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靠什么?人力成本越來越高,招工越來越難,產品質量越來越難以保證,企業找到一個更好的替代手段——機器人。
因此,這幾年越是困難,機器人的急迫性越能體現出來,機器人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和生產方式的特點體現的更明確。
據此,曲道奎說,機器人跟經濟的關系有兩條:一是存量經濟,經濟不增長甚至下滑,該替代的替代;同時,經濟快速發展,這時候就會有一個增量,這一塊對機器人又是一個大的需求。因此,這是一個雙元需求。現在來看,后面的需求稍微小一點,增量小了,但現在存量需求大。“原因就是一方面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勞動力短缺;另一方面,卻需要對成本和質量進行控制,機器人就成為最關鍵的要素之一。”
作為國內最大的機器人企業,目前新松機器人的產品已經出口全球20多個國家,公司生產的產品三分之二在外資和外企中使用。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新松需要不同的資源和平臺,需要一個更有利的國際化的環境。
曲道奎在專訪中表示,沈陽雖是一個很好的平臺,但作為國際化平臺來說,相對上海還有不小的差距。不論是“四個中心”建設,還是在全球科創中心建設方面,上海擁有更多國際化的資源。將來怎么“走出去”,如何管理海外公司,如何吸引國際人才,上海可能都是新松機器人的最佳選擇。因此,新松機器人將國際總部放在了上海。
目前,除了國際總部,新松機器人還在臨港打造了產業基地,在金橋成立了創新和研發中心,上海已經成為其全球化布局的前沿陣地。
2024-11-27 15:42
2024-03-29 09:47
2024-03-25 09:17
2024-03-21 15:46
2023-11-03 14:31
2023-11-02 10:28
2023-11-01 10:34
2023-10-30 10:25
2021-12-01 10:34
2021-10-27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