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筆者參加了知名媒體辦的高峰論壇,主題是談物聯網的發展。票價不便宜,一張票要2980元,可以吃一頓挺好的晚餐。一開場,被請來推廣書籍的白宮科技顧問就說了:在物聯網熱潮下,如果臺...
昨天筆者參加了知名媒體辦的高峰論壇,主題是談物聯網的發展。票價不便宜,一張票要2980元,可以吃一頓挺好的晚餐。
一開場,被請來推廣書籍的白宮科技顧問就說了:在物聯網熱潮下,如果
臺灣是一只股票,他一定會買。另一個在VCR中出現的知名作家說,臺灣通訊產業累積的基礎,在物聯網時代將會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還有一個主辦單位稱為“
法國首席物聯網創業家”的來賓說,臺灣在通訊硬件生產的優勢,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結束之后,同行的朋友幽幽的說:“這些外國人都好懂得怎么讓臺灣人高潮喔”。
真的,這的確是一個會讓臺灣人集體高潮的場子。因為可以聽到這些來頭不小的外國人說臺灣好棒、說臺灣在物聯網會是大咖,“物聯網”這三個字,準準的打到臺灣的集體心理的甜蜜點,這不高潮,怎么行。
筆者一直以為經過前一段時間的討論之后,臺灣已經越來越能理解物聯網到底是怎么回事。畢竟已有越來越多臺灣電子業的人會說:“物聯網的重點在于應用服務、在營運模式”;也有人開始說:“現在不要再講物聯網了,要講智聯網”,不只是硬件連網,而是連網之后可以提供什么服務。
這樣的轉變是好的,大方向也是對的。只不過,如果真的大家都懂了物聯網是怎么回事、知道臺灣現在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問題,那么聽到今天這些外國來賓講的話,大家會是一陣高潮?還是一身冷汗?
臺灣的優勢,還是只有制造?
在今天這個場子上,不論是外國人看臺灣、臺灣人談自己,講來講去,都還是在講科技通訊硬件生產制造基礎,都還是在講實體
產品。
提到營運模式轉型,來自法國的物聯網創業家說,他們的營運模式是一年一個
傳感器收1塊美金;就有人提問:“這么低的價格,要跟臺灣廠商合作,廠商要怎么賺錢?”這位創業家說:臺灣廠商可以生產產品銷售、然后與服務商分潤拆帳。
說實在話,我坐在那里只覺得一陣發暈。上面坐著可都是臺灣電子業界的大老板,這位號稱是“物聯網創業家”的人,說的是要臺灣繼續幫他做代工嗎?他是這個意思嗎?
接下來,在場一位電子業老板大聲疾呼:“從ICT到IoT,臺灣只有一步之遙”。
這位老板引用的說法,是上周簡立峰在一場演講中提到的:“臺灣使用者是全球使用手機時間最長的地區,臺灣孩子在在線游戲上花的時間也最長,臺灣游戲市場更是全球前五大市場,這是很難想象的,所以,這些看起來似乎是劣勢,但臺灣有機會把這些轉換成優勢,因為不可否認的是,臺灣新時代是同時最了解大陸與
美國兩大全球網絡強國服務的族群。”
不要把IT當成IoT,也不要把IoT當成IT,這才是臺灣發展物聯網的重點。
如果這位老板有認真把簡立峰的演講聽完看完,他就會知道,簡立峰在演講里同時也提到:“在手機時代、在App時代,臺灣在新服務都缺席;但在物聯網時代,臺灣必須要記取之前的教訓,要找出發展新服務的機會,這可能會比網、比物更重要,必須要提醒的是,不要把IT當成IoT,也不要把IoT當成IT,更不要以為連上網就算是物聯網。”
“不要把IT當成IoT,也不要把IoT當成IT”,這句話才是重點。
所以,如果要說“從ICT到IoT,臺灣只有一步之遙”,那么這一步,可能比我們任何人想的都要更大步,大到可能要需要夸父再世,才能跨得過去。
走出迷團還不夠
對于物聯網,臺灣其實已經慢慢走出之前那種“物聯網雞湯塊”的迷團,也就是之前筆者談過的,就是把物聯網當成雞湯塊,好像什么東西放進物聯網,就會清水變雞湯,像是工業
自動化加上物聯網就成了工業4.0。
但走出迷團,朝著物聯網前進,臺灣準備好面對現實了嗎?
思科在今年的Cisco Live大會上面說:“It’s not about the internet, it’s about the Things”;但請注意,思科口中的“物品Things”,講的不是硬件的“物品Things”,而是一套演化的理論。“物品Thing”的演化,從“物品Things”、“
智能物品Smart Things”、“網絡連接的物品Smart
Connected Things”、“連接服務Connected Services”。
思科要強調的“Things”是從“物”到“服務”的演化,而這其實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概念。
被思科以14億美元收購的物聯網平臺
公司Jasper創辦人,用了一個很奇妙的例子來解釋連接服務(Connected Service),也就是蘋果的iPod。他認為,iPod就是一個完美、完全符合物聯網連接服務(Connected Service)的例子。
iPod是多久以前就有了?大概十五年前吧。當年iTunes、iPod的出現,也曾經激發很多臺灣電子業的熱情,那時談的不是物聯網,而是硬件必須要有軟件增值、必須加上服務。
臺灣很早就知道硬件要加上服務才能賺大錢,但始終沒有轉型成功,原因是只愿做好做的事,賺容易賺的錢。
一樣的概念,走到今日,只是把軟件增值,換成了云端、大數據、人工智能。但十五年前,臺灣為何沒有走上這條路?為何看到了機會、卻沒有順勢轉型成功?
這問題的答案,其實沒有那么難懂,只是做起來很難,所以沒有人去做。大家還是回頭去做好做的事,賺容易賺的錢、即使沒有以前賺得多。
臺灣現在不講物聯網,講智聯網,這是好事,但智聯網需要什么支撐?不靠硬件,但卻更要靠硬里子的技術能力,不論是云端、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都是硬到不行的硬道理。
今天在場子上,有位老板談到
Amazon的成功(其Amazon一直都不算不成功,只是今年開始賺大錢,就突然被說是很成功了),講的是Echo,說Amazon從做電子商務到變成做智能家居,所以他成功了。
但知根知底的人都知道,Amazon的成功是一脈相承的;不論電子商務、AWS、Echo,這些都只是表面;背后支撐Amazon的技術底蘊,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否則,你覺得Echo的Alexa是哪來的?如果沒有AWS會有AWS IoT平臺嗎?如果沒有Amazon電子商務平臺,你覺得會有AWS嗎?
講到這里,筆者突然覺得,從物聯網到智聯網,嗯,“應用服務”該不會是下一個臺灣產業轉型的雞湯塊吧?